四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事迹详见《易象正》条。该书作于道周受廷杖下狱之时,盖起草于崇祯十一年(1638),完成于十六年(1643)。该书宗旨在于阐明《孝经》五大义:“本性立教,因
九卷。清王嘉铣(1861-1919)撰。王嘉铣,名如曾,更名嘉铣,字少沂,又字劭宜。铜山(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晚号蛰庵。劭宜之父得力于庐陵派,骈体文则承六代之芳润。诗尤深造,得《骚》、《雅》之遗轨。王
二卷。清方宗诚撰。方宗诚字存之,桐城人。曾官枣强知县。治宋学,工古文辞,著有诸经笔记各若干卷。此书即其中一种。由于作者致力于理学研究,以程朱理论为依据,故在此书中纯以程颐《易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为宗
二十卷。清叶封撰。叶封,字玉叔,号慕庐,浙江嘉兴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河南登封县知县。志嵩山者,古来多矣。隆庆中有陆柬撰《嵩岳志》,万历中有傅梅撰《嵩书》,顺治中有焦贲亨撰《嵩高志》。叶封
一卷。撰人不详。此书主要推原事物之始,杂引经史以论述其事。书中所述事物起源,多数可以参考,但也间有失误之处。如以太师始于吕望,考以《尚书》,商末箕子已先任过太师,非为周朝开始;又如开府仪同三司谓始于汉
一卷。旧题元杨载(详见《杨仲宏集》)撰。是编论诗大多庸俗肤浅,例尤猥杂。如开卷即云:夫诗之为法,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云云。殆似略通字义之人,强作文语,已为可笑。隔
即《御批通鉴辑览》。
一卷。清王嗣邵(详见《毛诗析疑》)撰。此书用段玉裁《毛诗训故传》为定本,分传与经,各自为卷,以求恢复毛诗的旧貌,可惜只写成了一卷,但成就很高。只是其中有述经的,有不述经的,体例不一,使后人不能继续沿此
二卷。清张夏撰。张夏字秋韶,号菰川,无锡(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师事马世奇,后入东林书院,受业于高世泰。长期隐居菰川,终身不仕。推崇程朱理学,平生著述甚多,除本书外,尚有《洛闽源流录》、《锡山
五卷。清蒋湘南撰。蒋湘南,字子潇,固始人。举孝廉。历居江督河督幕府,故于江西诸水脉络颇明,因作江西水道考。蒋子遗书铅印本,共五卷。以述江赣二水之源流为宗,依《水经注》之法,提纲携目而叙之,俾十三府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