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二十卷,南宋晁公武撰。晁公武(约1104-约1183),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人,著名目录学家。二十余岁逢“靖康之乱”,入蜀寓居嘉州(今四川乐山)。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井度“天资好书”,是南宋初四川的一位藏书家,临终前将藏书尽送晁公武,成为撰录《郡斋读书志》的主要依据。晁公武历知合州、恭州、荣州,公务事少,遂以井度所赠,加之自己所藏,除其重复,共得书二万四千五百余卷,“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完成编录工作,并于“元日”作了书序。孝宗即位前夕,入为监察御史,后又出为利州路安抚使,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历扬州、潭州。乾道七年(1171),除临安府少尹,未几即罢,以吏部侍郎休致。晚年,居嘉州符文乡,又得闲暇,再对全志重加订补,手自编定,由杜鹏举刊刻,是为四卷本。刊行之后,晁公武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补正,增入了未著录或新成之书,补写了十五六则小序,多立了两个类目,调整了近五十部书的归类,改变了部分类目编次的窜乱,书名更注意名实相符,卷数往往取足本或后出版本更换残本和先出之本,作者也多所订正和明确认定。题要的撰写增补最富,包括书名释义,篇目、篇数及编次,成书原委,序跋或附录,体例、特点和内容介绍,辨伪与考订,前代书目的著录,版本情况,撰者的生平事迹。此外,有关学术源流、典章制度、史实考辨以及评论文字,也增补甚多。可惜,晁公武未能看到其结集刊行,最后由姚应绩刊刻成书,是为二十卷本。这两个蜀刻本都已亡佚。理宗淳珰九年(1249)游钧在衢州(今属浙江省)重刊二十卷本,后称衢本。同年,黎安朝在袁州(今江西宜春)重刊四卷本,又刻了赵希弁续撰的《读书附志》一卷。次年,并刻赵希弁据衢本摘编而成的《读书后志》二卷和《二本考异》。与《读书后志》相对,先前的四卷本被称作《前志》。《前志》、《附志》、《后志》合为七卷,后称袁本。自此,《郡斋读书志》在流传中形成衢本和袁本两个版本系统。该志是现存最早的、具有题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的各类重要著述。著录图书一千四百九十六部,除去重见者,实为一千四百九十二部。(袁本著录一千四百七十部,除去重见,为一千四百五十九部。)其中,尤以唐、宋(北宋和南宋初)书籍为完备,可补两《唐志》和《宋史·艺文志》之缺。分类依当时通行之法,经、史、子、集四部之下设类,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共四十五类。(袁本《前志》分四十三类。)书首有总序,每部之前有大序称“总论”,二十五个类目前有小序。(袁本《前志》九个类目前有小序。)小序未标明,置该类第一部书的题要中。每类之内,各书大体依时代先后编次。史部立史评类,衢本集部立文说类,具有开创的意义。两个版本系统,历元、明两代,虽流传不坠,但未重刻过。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陈师曾重刻袁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汪士钟重刻衢本。光绪十一年(1885),王先谦以汪士钟重刻衢本为底本,校以陈师曾重刻袁本之抄本等,成一合校本。《四库全书》所收两江总督采进本,属袁本系统。民国年间,南宋淳珰袁州刊本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被发现,涵芬楼、四部丛刊三编、万有文库先后据以影印或缩印。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汪士钟所刊衢本为底,合校以涵芬楼影印南宋淳珰袁州刊本,并作内容的疏证和考订,又附以赵希弁《读书附志》,是目前较完备的一个校点本。

猜你喜欢

  • 麈史

    三卷。北宋王得臣(1036-1116)撰。王得臣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初受学于郑獬,又受学于胡瑗。嘉祐四年(1059)进士及第。历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开封府判官、知唐州、军器少

  • 伏侯古今注

    一卷。东汉伏无忌(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伏无忌,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人。伏湛五世孙、嗣侯爵。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永和元年(136),受命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著作。元嘉(151-1

  • 春秋四传

    三十八卷。不著撰人,当为元人所作。前有杜预、何休、范宁、胡安国四序,卷首为《春秋纲领》,综述各家议论;然后为《春秋提要》,记载春秋大事;其次为《春秋列国图说》、《春秋二十国年表》、《春秋诸国兴废说》。

  • 晚树楼诗稿

    四卷。清吴震方(约1694年前后在世)撰。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人,生卒年均不详。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罢归。著有《读书正音》、《岭南杂记》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南巡

  • 砚史

    一卷。宋米芾(详见《画史》)撰。是书首冠以用品一条,论石当以发墨为上。后附性品一条,论石质之坚软;样品一条,备列晋砚、唐砚、宋砚形制之不同。中记诸砚,从玉砚至蔡州白砚共二十六种,特别对端砚、歙砚,辨之

  • 尔雅释地四篇注

    四卷。清钱坫撰。作序云:“名者,实之徵。古人之言,何尝虚造;率以鄙见就所遐瞻,括成卷册,愧非孙、樊所及道、郭君所及推。”《尔雅》中《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四篇,各家注释仅随义解释,并不明

  • 玉笑零音

    一卷。明田艺蘅(详见《留青日札》条)撰。名言类书,皆采取新奇故事,纬以俪语。共一百二十八条。有些条目尚颇具道理,有的甚至揭露一些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从中多少可以窥见一些社会的黑暗状况。如“耕,男之职也。

  • 畏斋集

    六卷。元程端礼(1271-1345)撰。端礼字敬叔,号畏斋。鄞县(今属浙江)人。以荐为建平教谕,迁台州路教授。《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辑出,得诗文百余篇,编为六卷。诗二卷,文四卷。其学以朱子为宗,

  • 曹州府志

    二十二卷。清周尚质修,李登明、谢冠纂。周尚质字典三,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贡生出身,乾隆十六年(1751)任曹州知府。李登明,郡人,曾任平鲁县知县。曹州,为古曹国,汉为定陶国济阴郡,后周始建州名。明

  • 曝书亭集外稿

    八卷。清朱彝尊(1629-1709)撰。其生平详见《南车草》辞目。是书内容,第一卷为乐府、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辑《杨白花二首》、《登高邱而望远海》、《女耕旧行》等十六首;五言古诗,辑《猗兰篇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