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脾胃论

脾胃论

三卷。金李杲(详见《内外伤辨惑论》)撰。此书编撰于宋淳佑九年(1249),是李氏创导的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上卷医论八篇: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肺之脾胃虚论、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治方、用药宜禁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等。其书以《内经》为理论根据,侧重论述脾胃对整体机能的重要作用,强调分经随病制方、灵活用药的原则,分析脾胃胜衰对心、肺、肝、肾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升降浮沉”用药法。又有方论四篇。中卷医论八篇: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及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时制方、随时加减用药法、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安养心神调制脾胃论、凡治病当问其所便、三焦元气衰旺等。论述外感与内伤的分辨,介绍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方的组成和应用,强调针对病症施药,灵活变通,药方有较好疗效。下卷载论文十二篇,记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阴阳寿夭论、五脏之气交变论、阴阳升降论、调理脾胃经验、饮食伤脾论等。论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作用,阐发了脾胃内伤诸病的病因和治疗,指出用药宜忌等。张氏对《内经》、《难经》颇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李氏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故独重脾胃。其引经立论,往往有独到之处。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云:“东垣生当金元之交,中原扰攘,士失其所,人疲奔命。或以劳倦伤脾,或以忧思伤脾,或以饥饱伤脾。病有缓急,不得不以急者为先务。”李氏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在当时有着特殊的意义。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继承张元素之学,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脾胃学说,发展了内伤疾病的病机学说,丰富和充实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对后世医学家颇有影响,对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许鲁斋说:“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有志于学者,必尽读东垣之书,而后可以言医。”李时珍亦称赞东垣说:“李杲曾受业于洁古老人,尽得其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此书有《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尚书古义

    二卷。清惠栋撰。此书对于古文孔传主异义。比如“平章百姓”一条,《尚书大传》作“辩章”,《史记》作“便章”;而下文“平秩”中的“平”字,《大传》作“便”,郑玄也作“便”,“便”与“辨”同音。然而《毛诗》

  • 徹道人诗存词存

    一卷。清戴徹撰。戴徹,生卒年不详,自号徹道人,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御史戴翼之之长女,同知冯晴谷之妻。清代词人。有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刊本。

  •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作于贞观八年(634),永徽元年(650)重修。共有二十三法,四百六十六条。第一目,入寺法;第二目,在师前立法;第三

  • 周易经传集解

    三十六卷。林栗撰。栗字黄中,一字宽夫,南宋福州福清(今福建福清)人。生卒年不详。是书解经三十二卷,解《系辞》上、下各一卷,《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本文一卷,另将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大

  • 中隐堂诗

    八卷。清方炳奎撰。方炳奎字月樵,皖江(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方炳奎少孤失学,偶弄翰墨,能诗文,存以见志。著有《中隐堂杂著》。《中隐堂诗》凡八卷,诗四百七十五首。卷一《钝吟草》古近体七十二首;

  • 吴孙子兵法

    见《孙子》。

  • 古今乐录

    一卷。陈释智匠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释智匠生平事迹不详。原书《隋书》载作十二卷,《唐书》作十三卷,早已亡佚。马国翰据《太平御览》、《初学记》、《吴淑事类赋》等书辑得,成一卷,著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

  • 春秋揆

    一卷。明黄道周(见《易象正》)撰。该书以《春秋》所载之事证以天象,大抵以皇极经世之学论及《春秋》,发前人所未发。但穿凿附会,荒诞不经。四库馆臣曾见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四库全书总目》将该书列入《春秋类存

  • 赵城县志

    ①八卷。明贺国定纂修。贺国定,河南新乡县人,出身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任赵城县知县。恪守官箴,政平讼理,爱民课士,敝革风清。为政三年,甚得人心。按赵城县志,旧志无可考。嘉靖四十一年,贺定国掌赵

  • 陈文纪

    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生平见《才鬼记》。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南朝至陈而终,文亦至陈而极敝。其时能自成家者,诗仅阴铿、张正见,文则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