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笺

离骚笺

二卷。清龚景瀚(1747-1802)撰。龚景瀚,字海峰,闽中(今福建闽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兰州知府。著作有《澹静斋诗抄》、《离骚笺》。龚氏有感于王逸、洪兴祖、朱熹之注偏重于“随文训诂,未能贯通其意义也。”所以要“笺其大义脉络”,认为《离骚》的脉络结构“井然如丝联而绳贯也”(《自序》)。书前有作者自序,次为正文,书末有《通论》。每句下多采用王、洪、朱诸说注释,亦引邵璜、吴仁杰诸家说,时加按语。每章每节,均归纳大义。此书主要特点是注重对《离骚》整体的把握。作者认为《离骚》体现了屈原丰富、复杂的斗争经历,炽烈、坚贞的爱国激情,而这又贯穿全诗的各章节之中,故以此为中心,诠释《离骚》。龚氏将《离骚》分为三大节(“乱曰”除外),每节为若干小节。小节、大节都是诗歌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首尾,大、小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作者认为表明屈原为楚后裔,暗示宁死不忍离去之意;篇末则写“临睨夫故乡”不忍去而止,作到与起者呼应。此类章法分析,甚为精到。另外,从《离骚》本诗入手,深入揣摩,再结合《史记·屈原列传》,认为诗写于怀王未返,顷襄未立之时,不但考证精确,也令人信服,已成一说。在训诂方面时有所得。如“孰云察余之中情”之“余”所指,王、洪、朱等诸家,不是含混其词,就是认为屈原自言,皆不可通。而龚氏认为“余,指屈原也,亲之故,‘余之’此亦女媭之言”。此解甚合情理。书中也有失误之处。如用朱熹的赋比兴之法,认为“乱曰”如诗之小序;在词义解释上亦有牵强之处,如将“指西海以为期”解为秦在楚之西,知楚必为秦所灭,观于西表明楚将必亡。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澹静斋刊本,清华大学藏。清抄本,福建图书馆藏。道光六年(1826)《澹静斋全集》本,光绪三年(1877)崇文书局《三十三种丛书》本。上海文瑞楼石印《离骚三种》本。吉林省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春秋传义

    十二卷。清姜国伊(详见《周易古本撰》)撰。该书按《春秋》十二公的顺序,每公一卷。卷首列《春秋义说》,卷末列《春秋补义》,不入卷次。作者认为孔子秉周礼而作《春秋》,故《春秋》取义,惟在劝惩,即圣人以褒贬

  • 地震解

    无卷数。意大利龙华民(1559-1654)撰。龙华民,字精华,意大利耶稣会士。1597年来华,先在广东韶州传教,1609年奉在华耶稣会首领利玛窦约来北京,并成为利玛窦继承人。1636年赴济南传教,在中

  • 周易倚数录

    三卷。清杨履泰撰。杨履泰字子字。丹徒人。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作者认为要探得周易之真谛,必须象、数、理三者结合求证。历史上汉儒尚象、宋儒尚理,而没有言数专家。于是作者依据《大传》“参天市地而倚数

  • 明宫史

    五卷。明刘若愚(1541-?)撰。若愚,明神宗万历年间太监,“善书、好学、有文”(《明史》)。魏忠贤心腹李永贞当权时,派刘入内直房管理文书笔墨之事。魏忠贤事败,刘被御史杨维垣弹劾,充孝陵净军。后因高攀

  • 澹斋集

    十八卷。宋李流谦(1123-1176)撰。李流谦字无变,汉州德阳(今四川德阳市)人。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成都府灵泉县尉。任期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力乞补外,改奉议郎、通判潼州府事。

  • 周易述义

    十卷。清傅恒、孙嘉淦等奉敕撰,吴鼎、梁锡玙为纂修官。乾隆二十年(1755年)御制序说。凡卦爻四卷,《彖传》一卷,《象传》二卷,《系辞传》二卷,《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一卷。以多

  • 尚书副墨

    不分卷。明杨肇芳撰,其子杨胤奇删补。杨肇芳字葆元,江苏金沙人。乡贡,官太仓训导。杨胤奇字公才,诸生。本书首有马世奇、杨挺枢、张明弼的序,又有杨胤奇的自序和凡例,所列引用古今人姓氏,多至二百七十多人,其

  • 诚斋新录

    一卷。明朱有燉(1379-1439)撰。朱有燉,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全阳翁。生平事迹详见《诚斋录》(辞目)。《诚斋新录》为诗文别集。集中古今体诗、散文杂编,前后无序跋。名曰《新录》,是为晚年之作。其

  • 东方类语

    十六卷。明朱维陛撰。朱维陛,海盐(今属浙江)人,生卒仕履不详。该书主要以类编排了汉代滑稽文学家东方朔的事迹,凡自“列传”、“别传”、“外传”以及《琐语》、《神异经》、《十洲记》等书,该书都采摭进来。全

  • 风流棒传奇

    二卷。清万树撰。万树生平详见《空青石传奇》条。该剧写书生荆瑞章因倾慕才女谢林风,入试时,竟以谢题壁诗及自作和诗乱写卷上。出试场后,因追踪谢林风而误登赖参将赴任之船,被缚于船头,得参将内侄女倪菊人怜爱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