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一卷。清徐大椿(1693-1771)撰。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回溪圣人。吴江(今属江苏)人。祖父徐釠曾做过翰林检讨。据说大椿自幼在祖父教导下,精读诗书,考中秀才,但其深恶科举制度的腐败,讨厌利欲熏心之徒,不肯随波逐流,在一次岁试考卷卷末写上了“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鳞逐以游!”因此被革除秀才之名。便发愤攻读医书。大椿对天文、史地、历算、音律、兵法、水利、诗文、武技无不研究。青年时留心经济,曾两次帮助地方官修水利,卓有成效。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召入京。原拟留京任职,但徐氏坚辞而隐居吴山画眉泉。因医誉甚高,京中达官贵人纷纷请他看病。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奉诏入京,因年老体衰,长途跋涉,至京三日病故。死前自作墓前对联称:“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以民间医家自居。徐氏一生著作极多,著有《难经经释》、《脉诀启悟注释》、《增注古方新解》、《增辑伤寒类方》、《伤寒类方》、《内经诠释》、《兰台轨范》、《女科医案》、《女科指要》、《六经病解》、《内经要略》、《伤寒约编》、《医学源流论》、《慎疾刍言》、《医贯砭》、《药性切用》、《药性诗解》、《回溪秘方》、《回溪脉学》、《种子要方》、《回溪医案》等书,此外还有评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评定《外科正宗》等。写作认真,具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医学,徐氏倾注了毕生精力,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古代医学典籍,继承诸家学说,自《内经》至元、明诸家医著,穷源极流,广搜博览,有所发挥,为清代著名医家。徐氏治学,具有实事求是精神,重视理论,尤其重视对古代典籍医学理论的研究,善于吸收前人经验。主张研究医学要从源至流,熟读古籍,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通过临证,务使理论联系实际,才不致误入歧途。学术上主要论点是命门元气论。认为五脏之阴阳,必须赖元阴元阳不断资助,方无匮乏之虞。命门是元气的根本,而脏腑又是整个身体的根本,所以命门元气的存亡盛衰,实为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将保护元气提高到“医家第一活人大义”的程度。治病上徐氏能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因和不同的受病部位,而精确地辨证施治。并且能熟练地掌握理法方药的运用。徐氏认为病机的传变多端,人体的虚实不一,故治疗疾病,既要掌握其规律,又要灵活运用药物。治病必分分经络脏腑,同时又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的疾病。徐氏配合方药,十分严谨,他认为方与药虽然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注意贯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治病不仅应推求所以治愈或未能治愈的道理,还应作为考察疗效的医案工作。如遇难治之病,应多方采取治法,甚至是单方、验方都宜研究使用。对于外科徐氏认为外科医生既要注意手法的传授,也要学习内科的理论,方能灵活地运用辨证施治。徐氏此书成于乾隆元年(1736)。世传《神农本草经》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徐氏认为其但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于是于三品之中辑录一百种药物撰成此书。有上品六十三种,中品二十五种,下品十二种。徐氏目的是“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知其所以然。”为之药不致误用,故对药物气味、颜色、形质功用论述精当简要,可供初学者参考。书中备列经文,而推阐主治之义,有一些常用药反而没有收入,其凡例中称“辨明药性,使人不致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凡是笺释,多有精义,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神农本草经》虽称“神农”,但所云出产之地有后汉之郡县,为后人附会。所称久服轻身延年之类,属方士之说,不足为信,徐氏则一味考究其所以然,推崇过分。徐氏所作的“药物专长论”中说: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说圆通。此书为诸家本草中最富启发价值,对后世影响亦颇深。有乾隆元年(1736)刻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江左书林补印徐氏《医书八种》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丰正元集

    四卷。明丰越人(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丰越人,字正元,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尝自号天放野人,故《千顷堂书目》作《天放野人集》,所载卷数与此本相合。恐为一书而异名。后有其子建跋,称其遭逢骨肉之难,故

  • 金正希年谱

    ①一卷。清程锡类编。锡类字不匮,明清之际安徽休宁人,系谱主门人。谱主金声(1598-1645),字正希,号赤壁,安徽休宁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庶吉士,后告病归。南明弘光时任命为左佥都御史,

  • 孝经传

    一卷。战国魏文侯(?-前396)撰。清马国翰编辑。魏文侯名斯,亦作都,战国时魏国国君,曾受业于子夏,其著《孝经传》,《汉志》无明文,《隋唐志》亦不载,不知佚于何时。惟《汉志》孝经类有杂传四篇,据王应麟

  • 范家集略

    六卷。清秦坊(生卒年不详)撰。秦坊字表行,号俨尘,江苏无锡人。秦坊一生善于著述,《范家集略》是秦坊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大概内容分为身范、程范、文范、言范、说范、闺范。包括自周秦以至明代时期的前贤人的格

  • 诗学质疑

    不分卷。廖平撰。廖平有《易说》已著录。此书与《诗纬新解》、《诗纬搜遗》同为廖氏治诗之作,并有一贯之旨。以往论诗者多以为三百篇无义例可言,以至于十五国风之排列顺序也无定规。廖平独以为诗之次序断非随意连属

  • 唐诗解

    五十卷。明唐汝询(1565-?)撰。唐汝询字仲言,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著有《编蓬集》。是书取高廷礼《唐诗正声》、李于鳞《唐诗选》二书,稍为订正,附以己意,为之笺释。书中共选唐代诗人一百八十四家,诗千

  • 吴诗集览

    二十卷。附《谈薮》二卷。清靳荣藩撰。靳荣藩,字介人,山西黎城(今长治)人,生卒年及事迹均无考。《吴诗集览》是靳荣藩为吴伟业诗作选编的注释本。吴伟业,字骏公,晚自号梅村。崇祯举人。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授

  • 通鉴博论

    三卷,明宁王朱权(1378-1448)撰。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31年)封于大宁,后来又改封到南昌。朱权年轻时颇为骄恣,到晚年深自韬晦,对释老之学尤为精通,在戏曲、历史方面

  • 瑞应图残本

    一卷。不著撰人姓名。此书援引梁孙柔之《瑞应图》及宋书《符瑞志》中有关内容而成,但已残缺,主要记载天地间“瑞应”之物,如用神龟、青龙、朱雀等来附会封建统治政权等内容。如青龙条”:“青龙水之精也,乘云雨而

  • 杂卦传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