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通读

礼记通读

一卷。清杨履晋(生卒年不详)撰。善佺校。履晋,字康侯,山西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由刑部郎中,外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善佺,号芝樵,姓必禄氏,镶白旗满洲举人,任法部右参议。《礼记通读》卷首有光绪二十九年荣庆、三十年葛宝华、宣统三年舒穆、鲁崇芳序,及王仁堪《书札》,并撰有自拟例言八则。卷末有自序。闽县王仁堪管理镶红旗官学时,邀履晋共治学官事物。王氏一日对履晋说:“诸生读六经者颇有,惟能通音读者卒鲜,且讹音杂字不可枚举,而于礼经尤甚。曷思所以救正之。”于是履晋取陆德明《经典释文》,先摘出《戴记》若干条,略加注解,在体例上稍加变通,非涉假借者不录。首引《注疏》(郑玄注孔颖达疏)、《释文》为正,兼存陈氏《集说》,并采钦定《义疏》,于各书注解择善而从,有己意所及,亦以按语别之录记于后。于此而撰成《礼记通读》一卷。岁次庚子,都门突遭兵燹,履晋住所,文物尽失。一日,履晋于故纸堆中,偶捡得此稿,便付之排印藏于家塾,以为读《礼记》抛砖引玉之用。此已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篇中所解经字,悉以二字标题,并仿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各本异同加〇例,于经字读为某字者,皆用〇。有两读者则用〇△,使读者一览而得其要领。如《曲礼》“敖不可长”句;敖字下标〇,注云“敖读为傲”。《释文》“敖、慢也。”履晋于后按:傲正字,敖假借字。后文体例皆类此。又如“供给鬼神”句注“供给”之“供”字,“共”下标〇△,注云,“共读为供。《释义》本或作供,依同音假借,又省借,《集说》作供。”履晋是书以《经典释文》音读释《礼记》经文之假借字,于疏通《礼记》文义,帮助读者正确理解阅读《礼记》之文功劳尤大。是书亦有模糊疏漏处,然瑕不掩瑜,不能以此抹杀杨氏注音之功也。有石印本传世。

猜你喜欢

  • 建文帝后纪

    一卷。清邵远平撰。作者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先是陆氏作《建文本纪》,书中不载出亡事实,远平补之,故名后纪。纪后附从亡诸臣叶希贤、程济等十七人。该书盖取材于史仲彬《致身录》、程济《从亡随笔》、刘琳《拊膝录》

  • 荫玉阁五种

    五种,五卷。清叶书编。叶书字伯丹,浙江临海人。丛书收临海人著作五种:宋林芳《田间书》一卷、宋潘音《读书录存遗》一卷、清叶舟《梅溪先生劝学质言》一卷、《山窗觉梦节要》一卷、明陈宏《竹窗存稿》一卷。其中前

  • 薛文介公文集

    四卷。明薛三省(约1616年前后在世)撰。薛三省,字鲁叔,浙江定海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因忤魏忠贤落职,崇祯时起用,不赴。卒谥文介。著有《薛文介公文

  • 临川答问

    一卷。清李联秀撰,刘寿曾(?-1876)录。联秀,字少湖,江西临川人,道光乙巳年(1845)进士,官至大理寺卿。有《好云楼文集》。同治乙丑年(1865),曾国藩延掌钟山书院,刘寿曾是年于书院毕业。他将

  • 说文引经证异

    七卷。附《说文引经互异说》一卷。不著撰人姓名。每页中心有“学福斋说经稿”六字。考康熙诸生沈大成斋名“学福”,此书或为沈大成所撰。是编依《说文》分部疏证其引经之字,颇有见解。例如:角部:“‘觲,用角低仰

  • 语助

    《助语辞》之别称,详见“助语辞”。

  • 春秋平议

    一卷。清朱骏声(详见《仪礼经注一隅》)撰。作者认为《春秋》一经聚讼纷然,《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家各有是非,杜预、何休、范宁三家的注解往往袒护本传。于是他取《春秋》三传,参合杜预、何休、范宁

  • 本语

    六卷。明高拱撰(详见《春秋正旨》条)。此书成于万历四年(1576年),距高拱罢归之日已是十三年了,所以其开卷即以否泰两卦君子小人消长为言。其中论裴度、论刘晏,皆阴以自比。论李林甫、论哈玛尔,皆以阴比徐

  • 石经考

    一卷(石经汇函本)。清顾炎武撰。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称石经有七种:“汉熹平则蔡邕,魏正始则邯郸淳,晋裴颁,唐开成中唐玄度,后蜀孙逢吉等,本朝嘉祐中杨南仲等,中兴高庙御书。”其实,石经只有六种。关于晋石

  • 程子详本

    二十卷。明陈龙正(详见《救荒策会》)编。龙正以二程遗书虽经朱熹手编,而记载之重复、字句之同异及议论之出入,均未暇是正,遂排比刊削,分类编次,定为此本。其经说之别者,亦并载入,又增以元谭善心之传闻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