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外传

礼记外传

一卷。唐成伯玙(详见《毛诗指说》条)撰。清张幼伦(生卒不详)注。幼伦吴郡人,事迹均无考。是书仿《白虎通》体例,就古礼制发挥义蕴,各有依据,大致以郑学为宗。而其论“寿过百二十为失归袄怪”,论“五运”涉及魏晋。考晁公武《读书志》云:“《义例》两卷,五十篇;《名数》两卷,六十九篇。虽以《礼记》为目,通以《三礼》言之,疑此两条在《名数》中也”。今就辑本言之,如“五斋”、“三酒”、“六饮”,本《酒正》及《浆人》;“斩裒以六寸之布广四寸为衰”,本《丧服记》;“禘大祫小”,本《鲁禘祫志》(详见陈道祥《礼书》七十一引),而知王肃、张融、孔晁辈称“禘大祫小”者皆俗儒(详见《王制疏》);“天子庙主长尺二寸”,本《五经异义》(《曲礼》及《通典》四十八引),及《公羊·文二年传》何注,而知《穀梁》麋信注引卫宏说“右主八寸,左主七寸”者非古制(详见《穀梁·文二年传疏》引);“斋必变食,去其荤羶”,本《庄子·人世间》,而知朱彝尊《曝书亭集》、俞樾《论语郑义》,必援《周礼》“王斋日三举”,以议《论语》朱注者,失之偏颇;“将敛时先铺衾于紟下以举尸”本《丧经·丧亲章》而知《丧大礼疏》执《孝经》云“衾”不云“紟”,以议《皇侃义疏》者,失于拘泥;推之“经者实也”,本《檀弓》;“缌者如丝也”,本《丧服传注》及《释名·释丧制》;“学者觉也”,本《白虎通·辟雍篇》,学觉叠韵,胜于训“效”训“悟”;“籍者借也”,本《载芟序笺》甸师法及《说文·耒部)耤篆注,籍借双声,胜于训“耕”训“蹈”。凡若此类,义据宏深,去取精当。唯“夏至祭皇地祇于方泽”四句,则《孝经·纬)云“后稷为天地主,文王为五帝宗”(《唐书·儒学·沈伯仪传》引)。是周人祭地祇,配后稷不以后土。盖与《曲礼疏》“夏正之月”及“建申之月”两说,同以一意为言,皆不足据。又“毁庙无时祭”,则《天保》云“祠蒸尝,于公先王”。《异义》引古左氏说亦云“时享及二祧”(《御览》五百二十八引)。则“时祭”及“毁庙”确有明证,其说实不足为信。又“凡棺之重数”一节,谓“从内数向外,其意不数亲身之榇”,深得《檀弓》之旨。又“杝棺”一节,郑注云“所谓杝棺”,此“杝”即“椑”,乃以为“兕革棺一名椑棺,又名榇”。实为不合古制。又谓“兕革棺各三寸,椑棺八寸,属棺四寸,大官六寸”,与《丧大记》“君大棺八寸,属六寸,椑四寸”不相合,疑传写有误讹。张注也颇简明,如“名之傩者,取群隶为傩傩之声”,足补诸家所未及。《漆书》“谥号曰神主”,即本《异义》“皆刻谥于背”为说,可见古之主,但称“谥”不称“某祖考”。而明世宗之于武宗曰皇兄,于孝宗曰皇伯,尤为不经,惜当时无有援此正之者。再至以,《月令》为秦书,则沿郑注之失。《御览》五百六十二引“古者生无爵,死无谥。谥法周公所为也,尧舜禹汤皆后追议其功耳。”此本失辑,当补。考谥法起于殷初,故《白虎通·谥篇》以“尧舜为号,成汤为谥”。郑注《郊特牲》则以“古者,为殷以前”。成氏盖本郑说。其书广及《三礼》,当为《三礼总义》之类,而既以《礼记》为目,今姑且仍依马国翰“玉函山房辑本”隶于此类。

猜你喜欢

  • 赐姓始末

    一卷。明黄宗羲(1610-1695)撰。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中重要人物,冤死狱中,黄宗羲深受家庭影响,成为东林子弟领袖、复社骨干,又曾受

  • 海珠小志

    五卷。清李撰。李,李昴英之十二世孙。广州府城西北,粤江中有海珠石轮居水上。宽数十丈。潮汐经焉。其圆秀若巨珠。宋宝祐四年,郡人端明殿学士佥枢密院事李昴英,施财创寺于其上,奉佛安僧。请额为海珠慈度寺。额以

  • 说颐

    八卷。明余懋学(生卒年不详)撰。余懋学字行之,婺源(属江西省)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力历初擢为给事中,忤张居正,斥为民。后累迁南京户部右侍郎。懋学素以直节著称,其所撰《十蠹》一疏,尤为时所重,

  • 诗经传注

    八卷。清李塨(详见《周易传注》)撰。此书释义宗小序,明字训取毛郑《尔雅》,考时世采《左传》,订音韵本毛奇龄。有些注解,极为有识,有的已成定论,有的判断明白无疑,可取之处很多。有四存学会排印本。

  • 贻安堂集

    十卷。明李春芳(约1561前后在世)撰。李春芳字子实,号石麓,福建兴化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第一,以修撰授翰林学士,累官礼部尚书;隆庆初官至中极殿大学士。谥文定。事迹具《明史》本

  • 和杜律

    一卷。明郁文博(约1454年前后在世)撰。文博,以字行。上海人。生卒年不详。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御史,历湖广副使。直言敢谏。此编为文博任湖广副使时所作。追和杜少陵律诗一百五十一首,故以《和杜律

  • 姑苏杂咏

    二卷。明周希孟、周希夔同编。周希孟、周希夔二人字号、籍里及事迹均不详。是书上卷为高启原唱,下卷为其祖南老续作。高启诗凡古体一百三十六首。南老复因其题,各赋五言六韵。末又增叠韵吴宫词一首,补遗四首,附词

  • 中国音韵学史

    上下册、九章。张世禄著。是书从整个文化发展角度,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叙述阐发了音韵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从古代文字的表音方法,周、汉间的声训和直音注音法一直到近代“国音字母”的产生;从《切韵》到《广韵》、《

  • 经训堂丛书

    二十一种,一百六十八卷。清毕沅(1730-1797)编辑。毕沅字纕蘅,号秋帆,又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历官陕西巡抚、湖广总督。留心于经史小学,旁及舆地金石之学,尝谓“

  • 寻壑外言

    五卷。清李绳远(1633-1708)撰。李绳远,字斯年,号寻壑,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由诸生入国子监,考授州同知,与弟李良年、李符皆有文名,时称“三李”。著有《獭祭录》五十卷、《正字通补正》二十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