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书通故

礼书通故

一百卷。清黄以周撰。黄以周字元同,生卒年不详,定海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先后作过分水训导、内阁中书,朝庭特旨升用教授。此书阐发礼学,广采百家,上自汉唐下至清代,对前人学说择善而从,足可称“体大思精”。全书自“礼书通故”至“名物通故”分四十七门,又有“礼节图”、“名物图”、“叙目”共五十门类。书首有俞樾序,称其书“究天人之奥,通古今之宜。”李慈铭《桃华圣解庵日记》也称其书“于丧服最留心,故所诂足正前人之失。”三礼历来以郑注为权威,但此书驳斥郑注之处不下百条。如:“《周礼·地官·稍人》“丘乘”注:“乘,读与敶同。”此书则说:《礼记·郊特牲》“丘乘供粢盛”与《稍人》文例相同,无须破读。又如《仪礼·士婚礼》“下达”注:“先使媒氏下通其言。”此书则说:六礼的施行,从天子达于士,因此,首先不列举士,而说“昏礼下达”,不象冠礼自士开始。其次,此书又有前人驳斥郑注而此书又维护郑注的:《礼记·王制》“庶人祭于寝”注:“寝、适寝。”金鹗《礼说》认为“郑不知寝息在室,其堂乃行礼之地。”此书则指出:古代祭荐都在内室,金鹗未通古礼。再其次,此书有因前人申述郑注而未合郑注因之重新申述处:“职内”注:“若今之少内。”此书则指出:职内即少府,贾疏将啬夫当职内不对。此书除围绕郑注解释三礼之外,还有很多自己独有的研究范围:《周礼》经有传文参入,因之有可疑处;《仪礼》古只称为《礼》,今郑注本称《仪礼》,应是东晋人所改;陈邵说戴德删古礼、戴圣删《大戴礼》,都不可信。又论:《檀弓》篇不是伪作,《王制》不是汉代博士作,《月令》不是秦代的,《明堂位》是西周书。《郊特牲》说“朝觐私觌之非礼”与《司仪》合。《杂记》上说:大夫为未作大夫的父母服丧,在礼节上仿照士,这与《中庸》所论不相背。《祭法》所讲天子诸侯大夫的庙制,与各书有差异但实质上相通。凡此种种考订确为精到,有功于经学不小。全书立说十分审慎,如“西南其户”以为此经无确解,待考。读此书需特别注意的是,此书引用前人成说往往不引原文,只引大意,若不对照前人之书,直接根据著者之引文,就会与前人原文不相合。更有综合前人数条注释为一注的尤要留心。传世有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猜你喜欢

  • 金石遗文录

    十卷。清陈奕禧撰。陈奕禧(1648-1709),字六谦,号香泉,海宁(今属浙江省)人。由贡生官至南安府(今属江西省)知府。陈奕禧长于书法。他就其所得金石,采录其文,编辑成书。王士祯称陈奕禧收藏秦汉唐宋

  • 薛文介公文集

    四卷。明薛三省(约1616年前后在世)撰。薛三省,字鲁叔,浙江定海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因忤魏忠贤落职,崇祯时起用,不赴。卒谥文介。著有《薛文介公文

  • 平吴事略

    一卷。清南园啸客辑。南园啸客真实姓名及生卒年月事迹不详。《平吴事略》所述事起于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景山),太子、永王、定王就缚。又述李自成出走北京,清兵南下,苏州乡兵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疏

    六卷。隋释智撰。释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玄义》条。《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疏》六卷,本为释智说,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此疏是专为解释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经的,文前不立五重玄义,略展二章解释经题

  • 蓉川集

    七卷。明齐之鸾(1483~1534)撰。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改庶吉士,授刑部给事中,迁兵部左给事中,后历山东副使、河南按察使。著有《蓉川集》。是集凡

  • 占星堂集

    十五卷。明唐文献(1549-1605)撰。唐文献,字元征。华亭(上海松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至礼部侍郎,掌御林院事。卒谥文恪。著有《占星堂集》。是集凡十五卷。据朱彝尊《静

  • 眉庵集

    十二卷。明杨基(1326-1378?)撰。杨基,字孟载,号梅庵。其先世嘉州(今四川乐山),祖父官江左,迁居吴中(今江苏苏州)。始为张士诚记室。洪武初,起为河南荥阳县知县,历官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输

  • 道德经编注

    二卷。清胡与高(生卒年不详)撰。胡与高,字岱瞻,黟县(今安徽)人。雍正癸卯(1723年)举人,撰有《道德经编注》。合其弟与宗附言又称《道德经编注附解》。《道德经》传至清代,不知几易其容,久失原貌。胡与

  • 雷氏丛书

    四种,二十九卷,卷首一卷,补遗一卷。清雷学淇编。雷学淇字瞻叔,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县)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任永从知县。是书收雷学淇三种,《介庵经说》十卷补遗一卷、《世本》二卷(雷学淇校辑)、《竹书纪年》

  • 汝帖

    十二卷。宋王寀(生卒年不详)辑。王案,字辅道,敷阳(今江西德安)人。此帖成于宋大观三年(1110),卷前有《目录》一卷,卷后有作者自跋。其正文共十二卷,第一卷收夏、商、周三代金石文字;第二卷为秦、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