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破邪论

破邪论

二卷。唐代释法琳(572-640)撰。法琳,俗姓陈,原籍颖川(治所在河南许昌)人,祖上仕隋,寓居襄阳。少年出家,游历金陵、楚郢(江陵)各地,广习儒释经书,博综词义。隋末,蓄发俗服入关,隐居青溪山鬼谷洞(在湖北远安县),精勤诵习,白昼钻研佛经,夜间披览俗典,学业大进,曾撰有《青溪山记》。他为了解道教的情况,还曾穿起黄巾道服与道士交往,自觉道教不如佛教。故唐武德年初(618),重归佛门,住济法寺。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原是返俗的道士),上废佛法奏事十一条,谓佛教“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唐高祖李渊征询沙门意见,法琳据理力陈,李渊闻言权衡利弊,将傅奕奏事置之一旁。然而,傅奕欲置佛教于死地,故意将奏事内容公开,诬称佛徒为“秃丁”、“胡鬼”,致使舆论对佛教大为不利,社会上鄙视歧视佛教徒之风抬头。为此佛教总持寺的普应撰《破邪论》二卷,居士李师政撰《内德论》、《正邪论》,广引佛教经论,破斥傅奕之说。而法琳认为佛教经论正是傅奕攻击的对象,纵然引用,岂能使其心服,于是自撰《破邪论》二卷。法琳行世之时,正值唐代佛道矛盾激烈之时,为了护教去邪,除撰有《破邪论》外,还著有《辩正论》。其他所作据沙门彦惊曾和道宣分别撰作的《法琳传》记载,还有《诗赋》、《碑志》、《赞颂》、《箴诫》、《记传》、《启论》、《三教系谱》、《释老宗源》共合三十卷,以及《表》、《章》、《诔》、《大乘教法》等共三十余卷。可惜这部分文集原本现已失传了。现只存有《破邪论》和《辩正论》二书。《破邪论》一书,约八千多字,引据孔子、老子推敬佛教等中国古代传说,用傅奕所信学说以破斥其谬见,此论问世后,虞世南特为写了一篇序文,风行一时。上卷,行文先列出傅奕武德四年四月二十日启,在每段引文下,加以箴弹;次列武德四年九月十二日法琳上秦王(李世民)启,再引傅奕上书十一事中第八事之文;最后,引道经师敬佛文,孔书称叹佛文,及自汉至元魏佛法通流大略。下卷,初摘录傅奕所上十一事文,然后每条详加辨解其诬妄所在。《破邪论》在当时护法持教,驳斥傅奕诬佛,正听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扬州藏经院本。

猜你喜欢

  • 唐语林

    八卷。宋王谠撰。生卒年不详。王谠字王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宰相吕大防之婿。曾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任国子监丞,后改少府监丞。此书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三十五门,

  • 墨经

    一卷。宋晁贯之撰。晁贯之,字季一,生卒年不详。曾任检讨官,平生无其它嗜好,唯见墨,喜动眉宇。精于制墨,尤善和胶之法。著有《墨经》。《墨经》是一部论述制墨之书。全书共论述二十个问题:一论松,主要论述造墨

  • 拾遗记

    十卷。晋王嘉(?-约390)撰。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东晋时著名的方士。《晋书》本传说他常年隐居于东阳谷,不食五谷,不穿华服,清虚服气,弟子受业者数百人,都住在山洞里。后来迁居终南山,

  • 纪钱牧斋遗事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明末清初钱谦益事迹。现有《痛史国变难臣抄》附刊本。

  • 春秋左翼

    四十二卷。明王震撰。王震字子省(崇祯《乌程县志》作子长),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辛卯(1591)举人。朱彝尊《经义考》著录王氏《春秋左翼》,不著撰人,不录卷数,而所录卷首焦翚序,与此本卷首序相合,

  • 义门题跋

    一卷。清何焯撰。何焯(1661-1722),初字润干,更字屺瞻,号茶仙,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初校勘家。康熙时召直南书房,赐翰林。藏书数万卷,多宋元旧刻,参稽互证,于其真伪是非,皆有题识,著有《义门

  • 尚书解意

    六卷。李桢扆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桢扆字华麓,任丘(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学者。《尚书解意》盖为初学者而作,故对名物、义理不甚着力。只就文句推导语意,标举章、节大意,务使畅晓易明而已。

  • 古今游记丛钞

    十六种,十七卷。原题莫釐涵青氏编辑。涵青氏姓名里居生平均不详。该书有王鼎序,称莫釐涵青主人搜罗古今名人纪行之作,辑成是编;凡南达交广,北逾蓟辽,东至沿海,西极滇蜀,西北抵蒙疆,凡山川形势、道里名胜,无

  • 明诗别裁集

    十二卷。清沈德潜、周准合编。沈德潜(生平详见《古诗源》条)曾编选《唐诗别裁集》。旨在上续唐人。沈德潜认为《明诗选》、《明诗综》、《列朝诗集》三书各有偏颇,于是合诸选本及“前贤名稿,别而裁之”,删其浮艳

  • 读左索解

    十二卷。清王大经撰。大经原名日洪,字陆亭,浙江人,曾作过兰水颐山学官。此书成于道光癸未(1823)。他鉴于《左传》注本很多,世上流行各种版本,善者不多,不利于童蒙诵习,于是取陆粲《左传附注》、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