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汉魏石经集拓

汉魏石经集拓

四集(原拓本)。汉魏石经集拓,凡四集。第一集为大兴孙壮集拓,前有民国十七年鄞县马衡的序和所编的目,计汉、魏两刻,凡一百一十六石,一千零九十八字。第二集为大兴孙壮与徐洪宝辑拓,前有目,为孙氏所编。计汉、魏两刻,共一百三十七石,九百九十二字。第三集为潢川吴宝炜辑拓,前有民国十九年吴氏自序及目,其目即吴氏编次。计汉、魏两刻,共一百七十八石,七百九十七字。第四集为固始许氏辑拓,前有民国二十一年桐乡冯汝玠编目及题识。计汉、魏两刻,共二百五十七石,九百一十二字。总计凡七百八十八石,三千七百余字。所辑汉、魏石经之字,实为巨观。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张国淦《汉石经碑图》,多援据此集拓。据马序,第一集,当时所拓仅三十本。其后各集所拓,据说也仅以数十本为限。拓成之后,不仅原石辗转易人,难以再集,即便前后各集,也是历时五年而成。其间每拓成一集,即被人争索而去。等到四集拓毕,前所拓者已不可复得,因此四集全拓者最为世珍。考石经之刻,一字者为汉刻,三字者为魏刻,前人考订已详备,勿庸再赘。今据此集拓所存字考之,汉一字石刻,其《易·贲》的“车”字作“舆”,与《释文》所引京氏《易》同,知此《易》为京氏《易》;其《尚书·洛诰》“王伻殷”之“伻”作“辩”,与梅赜古文不同。以《尚书正义》所谓“伏生所传三十四篇者,谓之今文,又谓蔡邕所勒石经是也”之文证之,知此《尚书》为伏生所传之今文《尚书》。关于《诗经》,其《大雅》之《灵台》篇在《思齐》篇之前,《生民》篇在《假乐》篇之后,与毛诗次第不同,而《校记》中又有“韩言”“齐言”的字样,由此可知是鲁诗。关于《仪礼》,其《士虞礼》“班坿”之“班”作“胖”,与郑注今文作“胖”同。其《乡饮酒礼》“遵者降席”之遵”作“僎”,与郑注今文作“僎”同。由此可知石经之《仪礼》非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得之古文本,而为高堂生所传之今文本。其《春秋经·襄公十二年》“晋侯使士鲂来聘”之“鲂”作“彭”,与《公羊传》作“士彭”同,由此可知这不是左氏所据之十二卷古经,而为公羊所据十一卷之经。其《论语》有“曰二十篇”之字,知非孔壁之二十一篇,而是二十篇的《鲁论》。由此可知熹平石经各经,都依据今文,因而,向无传本的京房《易》、伏生《尚书》、申生《诗》、高堂生所传之《仪礼》、公羊所据之《春秋经》,皆可据此窥见其梗概。即使是历代都有传本的《春秋公羊传》、《鲁论语》也可据此订证唐宋以来传写之讹。关于魏三字石刻,其《尚书》以每行字数计之,《益稷》篇即在《皋陶谟》篇之内,不另为篇。《君奭》篇即接《多方》篇,而无《蔡仲之命》篇。可知它不是梅赜所上之古文,而是马融、郑康成所见之古文。其《春秋经》,“会”古文作“”,“我”古文作“找”,皆与《说文》所收古文同。可知它不是公羊所据以作传的十一篇之经,而是十二篇的古经。由此可知正始所刊《尚书》《春秋经》悉用古文。据此可断梅赜所上之古文《尚书》,非孔壁所出之古文《尚书》。又考汉魏所刻之《春秋经》,汉刻为今文,即公羊所据之经。魏刻为古文,即左氏所据之经,二者绝不相蒙。更可证明新、旧《唐书》之《经籍》《艺文》两志所载“今字石经左传经”之文,当为“今字石经公羊经”之误。汉、魏所刻石经,自唐以来久无完本,只有《隶释》《隶续》中的一些残字流传下来,而《周易》则从未发现。此编所辑,汉刻则有《周易》、《诗经》、《尚书》、《仪礼》、《春秋经》《公羊传》。魏刻则有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经》。两代立于学官,藏于中秘的今古文经传,几悉萃於此。无怪乎海内之士对此四集皆视如天球。只是对第二集内《礼记》一石,一时考古者以为即《洛阳记》所云“《礼记》十五碑”,《伽蓝记》所云“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前人都说此“礼记”乃“仪礼”之误。且现出石经,《仪礼》的内容居多,《礼记》则此一石以外,迄无再见。而验其字体又绝非赝作。确实令人疑惑不解。遍检各经,依汉石每行七十余字求之,惟《礼记·王制》“附从轻”至“大司寇听於棘木之下”,其“轻”与“棘”两字之间相距之数适得七十余字。而“轻”字从“车”,又恰与石刻“棘”字前一行并列之字从“车”偏旁相合。原编列为《礼记》盖即本此。按《汉书·艺文志》,礼有经、记之分,经即今《仪礼》,记即今《礼记》。也许当时经、记并刻,与春秋公羊经、传并刻同例。又魏三字石经,《皋陶谟》以前各石,其字皆一格三体,中列古文,篆隶两体分注左右,如品字形。《高宗肜日》以下各式,皆一格一体,先是古文,后为篆、隶。同时的石刻,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其故无可考证,只能从缺,存以俟考。

猜你喜欢

  • 吕氏春秋正误

    一卷。清陈昌齐(1743-1820)撰。昌齐字宾臣,号观楼,乾隆年间中进士。昌齐平生著述甚多,如《诗钞》、《测天约术》、《新论正谈》《淮南子正误》等。《楚辞辨韵》前已著录。据王念孙《赐书堂集钞·序》曰

  • 笔元要旨

    一卷。明徐渭(1521-1593)撰。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二十岁时为生员,屡应乡试不中。中年作过浙、闽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徐渭善诗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

  • 李卫公通纂

    四卷。明王承裕(1465-1538)撰。王承裕字天宇,号平川山人,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七岁即能诗,少著《太极动静图说》。弘治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嘉靖六年(1527)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帝手书“

  • 航海商法

    四卷。英国那丽撰。美国金楷理口译,王德均笔述。是书卷一、卷二叙述经纬度数,卷三叙述航船日记,卷四列有十八种表格。是书提供了航海知识,反映了当时某一领域的科技水平。有江南制造局本。

  • 同文备考

    八卷。附《声韵会通辑要粗释》二卷。明王应电(生卒年不详)撰。应电字绍明,昆山(今属江苏)人。受业魏校,著有《周礼传》、《书法指要》、《六书音切》与此书等。此书之作,王氏自序云:“《洪武正韵》间以小篆正

  • 石经鲁诗

    一卷。清马国翰辑。共一百七十三字。大都是《唐风》、《魏风》之《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蟋蟀》、《山有枢》、《扬之水》等十篇的内容。《隶续》卷四还有

  • 西田语略

    二十三卷,《续集》二十九卷。明樊深(生卒年不详)撰。樊深字希渊,号西田,大同(今属山西)人。嘉靖进士。由苏州府推官选户科给事中,累官通政使。因上疏呈御寇七事,诋仇鸾养寇要功,被斥为民。穆宗初复官,迁刑

  • 天壤阁杂记

    一卷。清王懿荣撰。王懿荣(1845-1900),字廉生,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祭酒。光绪七年(1881)到长安(今西安),得剑一,鸟书,如花如字,为天下第一。光绪二十五

  • 仙居丛书第一集

    十二种,七十一卷。民国李镜渠编。李镜渠字秋禅,浙江仙居人。仙居地属台州,前人所编如《台州丛书》、《台州丛书续编》等丛书所收仙居人著述仅三种,李镜渠于是出其兰雪草堂所藏乡贤遗著孤本,又下力搜寻,汇辑成此

  • 词律

    二十卷。清万树(约公元1692年前后在世)撰。万树生平见《璇玑碎锦》条。此书为纠正《啸余谱》和《填词图谱》及诸家词集之舛异而作。《草堂诗余》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五十八字之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