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唐书

新唐书

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宋祁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金石考据家,又是著名的散文家、经学家。所谓“荻画学书”,即以荻草为笔,在沙土上习字,说的就是欧阳修少年时代的真实故事。仁宗庆历年间,参与范仲淹等推行的“新政”,为谏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范仲淹罢相后,欧阳修被贬,出为地方官,辗转九处,遂有“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的诗句。至和元年(1054),已历时十年的《新唐书》在宋祁主持下,列传接近完成而“纪、志俱未有草卷”。欧阳修被调回京,委以“刊修官”之职,主持纪、志和表的修撰。嘉祐五年(1060),《新唐书》最终告成上奏。此后,欧阳修又擢升为礼部侍郎,不久即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相)。神宗即位后,罢相出为外任。熙宁四年(1071)致仕,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安度晚年。除《新唐书》、《新五代史》两部史著外,一生论著,包括《集古录》十卷,都被编入《欧阳文忠公集》,共一百五十三卷。宋祁(996-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省)人,后徙开府之雍丘(今河南杞县),北宋著名散文家、史学家、经学家。仁宗庆历五年(1045),正式受命为《新唐书》“刊修官”之一。皇祐元年(1049),原先的六人“刊修”班子只有宋祁一人尚在史任上,仁宗即将宋祁由“同刊修”(副职)改为“刊修”(正职),命其主持修撰。三年,出为外任,许其“将史稿自随”。编修官原先也是六人,此时仅有三人在史任。宋祁一面“乞宰相监修唐书”,一面在外地“翻讨残书”、“悉索副稿”,艰难地主持着修撰列传的工作。欧阳修被增派为“刊修官”之后,便有了两位主编,一个在京,一个在外,分别主持修撰。编修官也相继增至六人: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梅尧臣。嘉祐三年(1058),宋祁在益州任上完成列传的全部“副草”,“悉送”京城书局。明年,宋祁又作了一番最后修订,于五年(1060)同纪、志、表一同奏上。宋祁作为负责列传的“刊修官”,前十年难得与编修官相见,后七年也未曾与新增补的“刊修官”欧阳修见过一面,“成书之日,又不与伏奏殿廷”(《让转左丞札子》)。后进为工部尚书,入判尚书都省,又拜翰林学士承旨。有《景文集》六十二卷传世。《新唐书》修成之日,称之为“新修《唐书》”或直呼为《唐书》。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也有一卷分上、下和分上、中、下的情况。该书史料来源,大致有三:一是整部《旧唐书》,二是唐代流传至宋的素材和重又搜集的文献,三是金石铭刻的利用。《资治通鉴考异》所引书目,可以作为该书取材的一个参考系数。此外,金石考证与野史笔记的利用,是其有别于《旧唐书》的一项重要特点。《新唐书》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历来论述较多,可依纪、表、志、传归纳为四:一为“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所谓“事增于前”的说法,在本纪部分却非如此,将《旧唐书》约三十万字的内容减为不到十万字,“未免草率从事”,以至进呈之日,宋仁宗即有旨,《旧唐书》不可废。二为恢复立表,使纷繁的史事头绪分明。书中有《宰相表》三卷、《方镇表》六卷、《宗室世系表》一卷、《宰相世系表》五卷。《宰相表》不仅可以清楚人员变动,还能看到宰相制度的某些演变。《方镇表》更可使唐代中期以后所谓“四十七镇”的建置、分割、移徙、兴衰开卷了然。三为改进书志,“较旧史为精彩一变”。《地理志》七卷,反映着当时地理学发展所能达到的新水平。《艺文志》四卷,在目录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将记藏书与记著作两种不同性质的目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仪卫志》为“尊君而肃臣”所增,《选举志》二卷虽不是首创,但在新增的三志中写得最好,把关系唐代政治的科举制度理出一个头绪。《兵志》一卷为新创,但不在“悉记”兵事,而在“治乱兴灭之迹”,故只注意唐代“兵之大势三变”。四为扩充列传,事增于前而文省于旧。事增于前包括立传增多、事迹增多、类传增多,文省于旧虽改变了《旧唐书》“颇涉繁芜”的缺点,但欧、宋两位“刊修”以个人文学好恶删改、取舍,是不能不受指责的。《新唐书》是适应北宋中期最高统治集团的需要重新修撰的,因而绝不允许再用五代割据者的认识来总结唐代的历史。由此,其编纂思想突出地表现为:1.暴恶以动人耳目,使“昏虐贼乱、祸根罪首”不敢犯上作乱。2.扬善以垂劝戒,将忠义、卓行、孝友三个类传接续排列,置于类传之首。3.尊奉《春秋》,推崇韩愈,事事以《春秋》为依据,处处为韩愈辩护,甚而“仰之如泰山、北斗”。4.力排佛、老,以明王道。为了维系固有的“君臣之道”、“礼义之本”、竟然将对东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玄奘等高僧抹掉,似乎开放的唐代成了封闭的社会。新修《唐书》上奏后便镂板刊刻,称十四行本。此外,北宋时还有十六行本、闽刻十六行本。南宋有十行本、闽刻十行本,明有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有殿本,民国以来又汇集两宋传世刻本刊印了“百衲本”。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参校了上述诸本,为目前最佳本。

猜你喜欢

  • 书经说意

    十卷。明沈伟撰。其生卒年不详。本姓杜,后仍归本姓为杜伟。伟字道升,号虹野。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学者。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万历间授南阳推官,迁工部主事,榷税荆州。伟居官清廉,颇有政声。有

  • 平山文集

    八卷,《诗集》八卷。明何涛(约1540年前后在世)撰。何涛,字仲平,江西广昌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年(1525)举人。授安庆府推官,不久即弃去。著有《平山文集》。是集凡八卷。诗集亦八卷。何涛为人耿介,

  • 师竹堂集

    三十七卷。明王祖嫡撰。祖嫡字胤昌。信阳州(今河南信阳)人。生卒年不详。隆庆五年(1571)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迁国子司业。历洗马,进侍读。此编卷首脱去李维帧本序文,计赋、词、赞,六卷,杂文三十一卷

  •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二卷。陈代释慧思撰。慧思生平事迹详见《受菩萨戒仪》条。《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一书,于卷初第一章赞扬禅定功德略明身本与真心,以及身与心数之差别。第二章广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分晓修禅与不修禅的得失、利害

  • 千顷堂书目

    三十二卷,清黄虞稷编。黄虞稷(1627-1691),字俞邰,又字楮园,江苏南京户部街人,是一位精通元明史事的版本学家和目录学家。先世泉州人,其父官至南京国子监丞,好读书,喜收藏,且多有著述。黄虞稷从小

  • 四书惜阴录

    二十一卷。清徐世沐撰。徐世沐详《周易惜阴录》条。此书前有胡渭生、赵天润、仇兆鳌序和一篇自记,后有陆陇其跋。据作者自记,此书乃诟病李中孚《反身录》之作,为的是南学、北学之争。书中宣扬朱子之学,而对陆王之

  • 别本浚谷集

    十七卷。明赵时春(1509-1567)撰。赵时春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今属甘肃)人。生平详见《赵浚谷集》(辞目)。是集凡十七卷,诗二卷,赋及杂文十五卷。前有其甥周鉴序。据《明史·艺文志》载“时春集作十

  • 黄公说字

    无卷数。清顾景星(1621-1687)撰。景星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明贡生,康熙己未(1679年)荐举博学鸿词,以病辞。记诵淹博,以诗文著称,著作尚有《白茆堂集》、《读书集论》等。顾

  •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十七卷。唐王冰(详见《黄帝内经素问》)撰。此书专论五运六气之说,共二十四篇:五运元通纪、迎随补泻纪、运符天地纪、天元定化纪、观象应天纪、天运加临纪、占候气运纪、天罚有余纪、阴亏平正纪、运临超接纪、运通

  • 后汉书补逸

    二十一卷。清姚之駰撰。姚之駰字鲁斯,浙江钱塘人。康熙(1662-172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该书收辑后汉书不传于清代的八家,共有《东观汉记》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薛莹《后汉书》张旸《后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