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徽州府志

徽州府志

①十二卷,明彭泽修,汪舜民纂。汪舜民,字从仁,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明成化年间进士,官陕西按察御史,屡迁至右副都御史、勋阳巡抚。先是徽州旧志,唐宋图经广记,俱无可考。至宋淳熙二年,有罗愿之《新安志》,历六十余年,则有李以申之《新安续志》,又历八十余年,至元延祐六年,复有洪焱祖之《新安后续志》。明代洪武十年,朱同将前三志合而续之以成一书。其后景泰间、成化间,复两经增辑,惜皆简略不传。此志据洪武朱同志而踵成之,为以遵时制,易新安之名为徽州,志书成于弘治十五年(1502)。此大抵遵明一统志以立例,首为地理,次为食货,又次为封建、职制、公署、学校、祀典、恤政、选举、人物、宫室、寺观、祥异、词翰,而终以拾遗,殊多乖错,或分烦庞杂,有伤冗滥,或叙述参差,详略失当。艺文所征一郡之文献,此则缺而不录,别立《词翰》一门,多泛收各家诗词,无关体要。有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1964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②二十二卷,明何东序修,汪尚宁纂。何东序,字从教,号肖山,山西猗氏人。进士,明嘉靖末年来任徽州知府,旋升副都御史。汪尚宁,字廷德,安徽歙县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此志虽分目过多,不免失之烦碎,然稽其体例,于旧志之失,亦多所订正。如《弘治汪志》于沿革之外,又出《郡名》一门,此则删并,《弘治汪志》《宫室》一门,载及民舍,体例庞杂,有损志体,此则削除。又如《弘治汪志》《词翰》一门,泛收前人诗文,此则只录其有关政要大体者,分别摘入各门,而另立《书籍》一门,以志艺文。故此志一扫旧志之弊,使其悉归雅正。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③十八卷,清丁廷楗、卢询修,赵吉士等纂。丁廷楗,安邑人,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三年(1694)来任江南徽州府知府。赵吉士(1628-1706),字天羽,号恒夫,清安徽休宁人。清顺治八年(1651)举人,累官至户科给事中。康熙二十三年(1684)充会典馆纂修,其间阅览了大量国家典籍,遂存心退归修志。康熙二十七年罢归故里。清初徽州府属江南省,江南分省,乃属安徽省。徽州府志自明嘉靖末修志后,一百三十余年未有续修,徽州知府丁廷楗等,延请赵吉士主其事,乃追维前志,摭拾搜采,阅三十六月,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而书成。此志为类者九:舆地志、秩官志、兵防志、食货志、营建志、恤政志、选举志、人物志、杂志。此志甄采周备,记注详明,记叙以府志为经、县志为纬,尤详明嘉靖以后人、事。《舆地志》之《建置沿革表》一目,分作九层,上层记年,二层记省,三层记郡,以下记所属六县,而以有关郡邑大事分注其中,使读者不仅按其时知其为某地,而且于一方之兴衰治乱,千余年人、事,悉有可考。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万青阁刻本。④十六卷首一卷,清马步蟾纂修。马步蟾,字渔山,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功臣馆提调、贵州道监察御史,道光四年(1824)来任徽州府知府。道光五年开局于试院,越二年而书成。此志大抵因循康熙志,就其内容略加增损。其体例异于康熙志者约有数处,如《建置》易为《营建》,《科第》改为《科目》。有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

猜你喜欢

  • 官民准用

    七卷。不著撰人名氏。徐天麟在书前序中言元代往往随事立法,各代各时所颁布之律令条例繁多,官民难以尽知。此书乃留心法律者抄集法律案牍而成,前列“诏敕”,共分官制、吏员、公牍、礼仪、学校、僧道、户役、田产、

  • 道德真经全解

    二卷。原题亳社时雍逍遥解。时雍,号逍遥,其余不详。据时雍于金正隆四年(1159)所作《道德真经全解序》中所称:“故人郤去华自真定复归于亳,出《道德全解》示仆,莫知名氏”因而知其书原非时雍所作。时雍认为

  • 瑞阳阿集

    十卷。明江东之(?-1599)撰。东之字长信,安徽歙县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著有《瑞阳阿集》。明代别有洗马江朝宗字日东之,或混为一人,是不对的。东之曾筑室于瑞金山中,

  • 周易偶记

    二卷。清汪德钺撰。德钺字崇义,怀宁(今安徽怀宁)人,嘉庆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著有《七经偶记》。《周易偶记》为其一。此书为姚鼐、臧庸称许。其说不章解句释,详于上经而略于下经。全书以宋儒为宗,以义理为主

  • 山居文录

    二卷。清叶德辉(见《观古堂诗录》条。)(1864-1927)撰。考叶德辉论文,不主宗派,以为文以载道,事理通达,其为文,必简古而有法度。大抵非本原经术,精熟义理,绝无佳文。叶德辉以闳博之才,研思经义,

  • 宝山县续志

    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张允高修,钱淦、袁希涛纂。张允高,字藻翔,直隶丰润人,附生,清宣统四年(1812)知宝山县事。钱淦,字印藉,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三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 今古钩元

    四十卷。明诸茂卿(生卒年不详)撰。诸茂卿,字子茂,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所取,以小说为多,杂糅不伦,又不分门类,引证也往往疏舛。如第二十一卷“吞舟之鱼”一条,说是出自刘向的《谈

  • 冠图

    一卷。作者不详。是书前无序后无跋,主要记载历代冠制。考查其书内容,实为顾孟容之《冠谱》,所以抄袭剽窃者另立新名,并隐去作者姓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列为存目。

  • 大戴礼记

    十三卷。汉戴德(生卒年不详)编。德字延君,西汉梁治(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信郡王(刘嚣)太傅。与其兄戴圣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曾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为当时今文礼学“大戴学”之开创

  • 四书寻真

    二十卷。清刘所说撰。所说字永庵,直隶浭阳(今属河北)人。是书首有陈世倌、宋梅、谭国桂序。谭序述其言曰:“四书确有真义,余所参解未必遂真。但世之学者由吾未真之说而悟真,未必非寻真之一助。”此为题名“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