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清李调元(生卒年不详)撰。调元字羹堂,一字赞庵,号鹤州,又号雨村、墨庄、醒园,晚年号童山蠢翁,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罗江一带)人。少而好学,于经史百家及稗官野乘,无不观览,且好著书,群经、小学,
不分卷。清田霡(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田霡,字子益,号乐园,又号香城居士,山东德州人,生卒年不详。田雯之弟。其兄弟皆有诗名。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生,授堂邑县教谕,因病未赴任。《鬲津草堂诗集
十二卷。明陈琛(?-1545)撰。陈琛字思献,号紫峰,福建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明经学家,著有《易经通典》、《四书浅说》等。陈琛讲学务平易切实,不为穷高极远之论。其说四书也同此旨,语求浅显而理甚醇正。
十卷,清崔铣修,陆登选纂。崔铣,太平(安徽当涂)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建安县知县。陆登选,邑人,曾任浙江分水县知县。崔铣任县令后,以旧志多毁于战乱,恐志乘久阙使旧
见《难经本义》。
十二卷。《补遗》一卷。明林文(1390-1476)撰。林文,字恒简,号澹轩,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明宣德五年(1430)进士,授翰林编修,累官至太常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淡轩稿》。是集凡十二卷
一卷。宋刘敞(详见《春秋权衡》)撰。此书旧本题“公是先生撰”。公是先生是刘敞别号。据钱曾《读书敏求记》,称此书为刘敞弟子所记。然此说来源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载,是晁公武之语,说明晁公武时还有传本,
二卷。明刘伯生撰。伯生,字性甫,号大鹤。湖北孝感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官南吏部郎中,以多病投劾归田卒。著有《素有素言》二卷、《易履》五卷,与诗集二卷合称“刘子三书”。此编上卷
见《元包》。
三卷。清陈懋侯撰。作者著《周易明报》后,考虑到书中经注过简,人或不解其意。又恐读者误认为“明报”为佛家因果之说,故再著此书加以详细说明。其体例一仍《周易明报》,于各卦爻之下仍逐句注“得”、“失”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