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论篇

尚论篇

八卷。清喻昌(1585-1664)撰。此书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喻昌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喻氏中年读书,以治举子业,崇祯年间,以贡生被选入京,但无所成就。后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研读医书,习内养法,善奕,兼好医学,游于南昌、靖安、常熟等地,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路玉、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家。由于医道精湛,所至活人,治病尤其同情穷人,其事迹流传颇多。著有《医门法律》、《寓意草》等。喻氏在学术上首先倡导伤寒三纲学说,主张错简重订。喻氏是研究《伤寒论》的著名医家之一,其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宗方有执,但较方氏更有发展。喻氏以“法”作为划分《伤寒论》条文的重要标准之一。所倡导的三纲学说颇有一定学术价值,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其论述温病,强调存阴,对温病学的发展,亦起到促进作用。其次提出秋燥论。其对燥之论述,从其邪气生成、邪病性质、致病特点等一一加以论述,创制清燥救肺汤,这一治疗原则和创立方剂,影响十分久远,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再次提出大气论,辨析胸中阳气的主要作用,用药长于辛温通阳。最后对医案学的发展亦有重要的贡献。强调辨证施治,注重科学,医疗作风严谨。喻氏的临床经验亦十分丰富,治痢用活人败麦散以逆流挽舟,治关格用进退黄连汤升降阴阳等,深受后人崇拜,名噪一时。此书分前后二篇,前篇初刻于顺治五年(1648),本为八卷,乾隆二十八年(1763)江西黎川陈氏重刻时,将八卷合并为四卷,又刻喻昌《尚论后篇》四卷,与前共为八卷。全书约七万余字。简称为《尚论篇》。前四卷主要论述伤寒六经证治大法。卷一包括三篇,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论述太阳病;卷二为阳明篇,包括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篇;卷三论述少阳病;卷四论述三阴病,包括立太阴、少阴、厥阴三篇;三阳经末附合病、坏病、并病,三阴经末附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等内容。卷首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大意”,次为“尚论王叔和编次之失”,再次为“辨林亿、成无己校注之失”等。喻氏认为仲景原书“甚平易明白,本无深僻,但至王叔和杂以己意,遂使客反胜主”。其后,林亿、成无己校正、诠注都过于尊信王叔和的编次,将“平脉法”二卷之序例置于开篇,实际违背了仲景原意。同时,喻氏认为林亿、成无己注释的错误“十居六、七”(喻昌《尚论篇》卷首有“驳林、成之失”。语)后四卷中前两卷论述温病,后两卷论《伤寒论》诸方。喻氏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宗方有执,编撰本书亦参考方氏《伤寒论条辨》,但编次与方氏不同,内容有所补正,观点有所发展。对《伤寒论》强调错简重订,其划分调整的方法,与方氏大体相同,尤其在太阳篇中,与方氏的分类完全一样。喻氏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湿、夏秋伤于暑热为四季主病大纲,四季之中,又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则以太阳为纲,太阳经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称之“三纲鼎立”。在具体归纳条文时,喻氏十分重视“法”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划分《伤寒论》条文的重要标准之一。喻氏论六经病时,均于每经之前述其证治大意。同时又以为目,分列条文,加以注释。在病因上,明确地把伤寒与温病区别开来,并将混入伤寒之中的温热条逐一拣出,另立专篇论述。其论述温病,强调存阴,对温病学的发展亦起到了促进作用。全书论述详明,纲目清晰,对后世论治伤寒者颇有影响,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后人对其批评林亿、成无己及其三纲学说亦有异议,其学术上有一定的泥古倾向。《四库全书总目》为此评称:“夫儒者著书尚相祖述,医家融会旧论,何可遽非?况起龙所评方氏则有言皆是,喻氏则落笔即非,亦未免先存成见,有意吹毛,殆门户之见,别有所取,未可据为定论。”评论比较公允。有康熙间原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校经山房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慧福楼幸草

    一卷。清俞绣荪撰。俞绣荪生卒年不详,字彩裳,浙江德清人,俞樾之女,许祐身之妻,清代诗人。在世三十四年。此书有光绪九年(1883)苏州刊本,收入《春在堂从书》之中,书前有俞樾所作序言。全书共收诗七十五首

  • 孝经刊误

    一卷。宋朱熹(见《周易本义》)撰。该书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时熹57岁,主管华州云台观。该书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书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

  • 姓氏急救篇

    二卷。宋王应麟(详见《玉海》)撰。其书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其书虽以记录姓氏为主,但排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会贯通,文词古雅。仍不失为初学者的一部很好的读本。书中所录,凡单姓都没有重复的字。

  • 汉宋易学解

    不分卷。清王希尹撰。生平事迹未详。北书首上下经,次上下系辞及说卦、序卦、杂卦。篇首并有法式善序。其易解先讲易象,再及义理,意欲合汉宋诸家于一炉。然作者造诣甚浅,训诂甚疏,其解易多失本意。今存纪氏嘉庆年

  • 诗经精华汇钞

    二十八卷。清陆锡璞辑。锡璞龙川(今广东省龙川县)人。此书奉《诗经传说汇纂》与《诗义折中》为准绳。其自序云:学者案头所存,多系坊间浅俗解本,《集传》外,类无甚精义。其矜言博涉者,又徒趋汉学,曼衍支离,於

  • 函史

    上编八十一卷,下编二十一卷。明邓元锡撰。邓元锡事迹详见《三礼绎》条。是书仿郑樵《通志》体例,七编是纪传部分,下编为二十略。《通志》纪传多因旧史,无甚新意,而二十略虽属新创,但不免有夸大之词。是书同《通

  • 论语张氏注

    一卷。晋张凭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凭字长宗,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司徒左长史。《隋书·经籍志》载梁有司徒左长史张凭注《论语》十卷,亡。《经典释文·叙录》载《论语》张凭注十卷。《唐书·艺文志》载《论

  • 古毛诗

    一卷。清王嗣邵(详见《毛诗析疑》)撰。此书用段玉裁《毛诗训故传》为定本,分传与经,各自为卷,以求恢复毛诗的旧貌,可惜只写成了一卷,但成就很高。只是其中有述经的,有不述经的,体例不一,使后人不能继续沿此

  • 万姓统谱

    一百四十六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明凌迪知(生卒年不详)撰。凌迪知字稚哲,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著有《名世类苑》、《太史华句》、《两汉隽言》、《左国腴词》、《文选

  • 瞻园词

    二卷。续一卷。张仲炘撰。张仲炘,字慕京,号次珊,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张凯嵩之子。生卒年不详。光绪三年(187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转任御史、给事中等职。他虽曾参加过北京强学会,但对戊戌变法持反对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