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小尔雅

小尔雅

亦称《小雅》。十三篇,即《广诂》、《广言》、《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度》、《量》、《衡》。十三篇中《度》、《量》、《衡》三篇《尔雅》所无,为《小尔雅》新增者。另十篇皆为增广补充《尔雅》者,故称“广”也。《小尔雅》所释词语名物计三百七十四事(胡朴安统计),大多数为《尔雅》所未备,少数见于《尔雅》者,释义与《尔雅》亦有别,唯《广言》之“卬,我也”;“登,升”也等条与《尔雅·释诂》无别,这些词条可能为后人所窜入。《汉书·艺文志》于“孝经类”载《小尔雅》一篇,无撰人名氏;《隋书·经籍志》“论语类”有《小尔雅》一卷,注:李轨略解;《旧唐书·经籍志》“小学类”有《小尔雅》一卷,注:李轨解;《新唐书·艺文志》载《李轨解小尔雅》一卷,可证宋以前无道撰人名氏者。宋人所编《崇文总目》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玉海》所引《中兴馆阁书目》,皆云孔鲋所著。《宋史·艺文志》载孔鲋撰《小尔雅》一卷。宋人无道李轨解者,是晋人李轨注,宋时已亡佚不传矣。《汉志》所载之古本《小尔雅》亡佚甚早,今本《小尔雅》为后人从《孔丛子》中抽出别行的。《孔丛子》旧题孔鲋传。孔鲋是孔子八世孙,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博士,事迹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孔鲋无著《孔丛子》的记载,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并云《孔丛子》乃伪书。今本《小尔雅》为《孔丛子》之第十一篇,其书非孔鲋所撰无疑。今本《小尔雅》作者问题,清儒争论纷纭,可归纳为三说:甲、谓今本《小尔雅》是后人掇拾而成书,非古小学遗书。此说戴震主之,段玉裁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同戴说;乙、谓三国魏人王肃所伪造。此说臧镛主之;丙、谓是古小学之遗书,而采入《孔丛子》者。此说胡承珙主之,宋翔凤、葛其仁、王煦、朱骏声、任兆麟等并同胡说。《小尔雅》一书非孔鲋所撰无疑;谓王肃著,证据不足;其书体例尚较严整,亦非后人掇拾王肃、杜预等人之说而成者;胡氏等人谓乃古小学遗书而采入《孔丛子》之说为是。《小尔雅》成书甚早,书成于《尔雅》之后不久,汉世此书已见征引,魏晋以后征引尤多。晋人李轨为之注解。李氏注解之本至宋已佚。宋人遂从《孔丛子》第十一篇中将《小尔雅》钞出,而成别行之本。此本与《汉志》所载者不当大异,乃魏晋人伪造《孔丛子》时,摭取流行于其时的《小尔雅》纳入书中。故《小尔雅》并非伪书,确为古小学之遗书也。《小尔雅》书名,宋宋咸注释曰:“经传字义有所未畅,绎而言之,于《尔雅》为小焉。”此篇乃羽翼《尔雅》之作,故于《尔雅》称“小”也。《小尔雅》训诂体例全仿《尔雅》。《广诂》、《广言》、《广训》三篇,大体用“某者某也”方式,多集比若干同义近义之词,然后用训释词概训释其意义,如《广诂》之“逼尼、附、切、局、邻、傅、戚,近也。”是为“通训”之法。《广义》以下十篇,则多用“某某谓之某某”或“某某曰某某”之例,多数为一词一训,训释词既训释其意义,往往又辨析相类相关语词名物间的区别。《小尔雅》收词甚少,连训释语在内尚不足万言,且因《孔丛子》为伪书,遂多以为《小尔雅》亦为伪书,故清代学者,对此书殊少征引,不甚重视。然此书成书甚早,且能增广补充《尔雅》所未备,故与《尔雅》有并存之价值;是书保存的古代词语名物,是汉语词汇史研究有价值的材料,也是经籍训诂的重要工具。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将是书训诂与毛传、郑笺相较,证明相合处甚多,说明《小尔雅》确足以广《尔雅》之所未备,亦为训诂之资粮也。故魏晋以降,传注多所征引,李善《文选注》引之尤多,可证是书在训诂学上有相当高的价值。黄季刚曰:“清人则以其在伪书中,多不肯引用,不知《小尔雅》与经传相应,宋翔凤《训纂》可取证。”(《文字声韵笔记》)阳山顾氏《文房五雅全书》、《说郛》、《古今逸史》、《汉魏丛书》、《龙威秘书》等皆收有《小尔雅》。顾氏本据夷白斋宋本重雕;尚有明胡文焕校刊本、徐北溟据唐石经校乾隆刊本、卢抱经堂校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据顾氏本排印,最易得。

猜你喜欢

  • 金石萃编校字记

    二卷。罗振玉撰。罗振玉,详见《殷虚书契》条。本书成于光绪十一年(1885)。王昶著《金石萃编》时,已近暮年,眼睛有病,视力衰退,靠门下为其检阅史料,故未能精到。罗振玉校正《金石萃编》中碑志一百三十种,

  • 缙云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汤成烈修,尹希伊、徐伟纂。汤成烈,道光年间任缙云县候补知县。此志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全书十八卷,首一卷,卷首为图。舆地志,目为沿革、疆域、坊署、乡都、山川。营建志,目为公

  • 居业录类编

    三十一卷。明胡居仁(详见《易象钞》)撰,陈凤梧(生卒年不详)编。凤梧字文鸣,庐陵(今属江西省)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右御史,巡抚应天。是书分三十一类,每类为一卷。凤梧序云:“《录》旧无诠次

  • 春秋臆说

    四卷。清吴启昆(1660-1733)撰。启昆字宥函,江宁(今江苏南京)人。通经史,雍正时入明史馆。著有《周易臆说》、《春秋臆说》。该书是作者研读《春秋》之作,对《春秋》一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前

  • 诗经旁通

    十五卷。元梁益(生卒年不详,据《元史》记载,享年四十六岁)撰。梁益字友直,号庸斋,祖先为福州人,又自号三山。江阴(今属江苏)人。梁益博通文史,一生不仕,教授乡里,广收学徒。“学术醇正,为世师表”(《元

  • 春秋正传

    三十七卷。明湛若水(详见《二礼经传测》)撰。陆氏认为,《春秋》乃“鲁史之文而列国之报”,与晋之《乘》、楚之《梼杌》属同一性质。所以治《春秋》者,“不必泥之于经,而考之于事;不必凿之于文,而求之于心。大

  • 项氏家说

    十卷,《附录》二卷。南宋项安世(?-1208)撰。项安世字平父,江陵(今属湖北)人。淳熙进士,历任校书郎、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著有《周易玩辞》、《平安悔稿》等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庆元中(

  • 资阳县志

    四十八卷首一卷,清范涞清修,何华元纂。范涞清,广昌人,曾任资阳县知县。何华元,邑人。按资阳县志创修于乾隆三十年(1765)县令张德源,嘉庆二十二年(1817)县令宋润奉檄重修,邑孝廉陈来仪主其事。兹编

  • 中都储志

    十卷。明张良知撰。张良知,字幼养,山西安邑(运城)人。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以南京户部员外郎,监督收放粮斛。时撰是书。其卷一为典制、卷二为部使、卷三为公署、卷四为经赋、卷五为仓库、卷六为官俸

  • 畏庵集

    十卷。明周旋(约1450前后在世)撰。周旋,字中规,别号畏庵,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第一,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著有《畏庵集》。是集凡十卷,其中诗、赋五卷,杂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