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孙子

孙子

一卷。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此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孙武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相传孙武为吴王训练宫中美人,吴王以知其善用兵,任为将军。孙武帮助吴王经国治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明载《孙子》十三篇,然《汉书·艺文志》谓“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唐杜牧亦谓此书本十万言,曹操删削成一卷。《四库提要》不同意这种观点,云“牧之言固未可以为据也。”今多数学者认为,《孙子》十三篇为本文,至汉成帝时,任宏校次兵书,定为八十二篇,图九卷,乃后人附益而成。东汉末曹操删去附益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才恢复了《孙子》的本来面目,附益部分和图渐渐亡佚。这从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木简发现,可以为证。此书自流传以来从未有人怀疑过,但唐宋以来,渐开疑端。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初全祖望因循前人叶适说:“故水心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书其事皆纵横家之所伪为者。”(《鲒埼亭集·孙武子论》)此余绪延至近世,许多学者定其为伪书,如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等。或以为其人即齐之孙膑,日人斋藤拙堂《孙子辨》也持此说,谓孙武、孙膑乃是一人。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1972年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聚讼一千多年的案子,才一朝得释。《孙子》一书,也称《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等。今传世的有二个版本源流,一为传世的文献系统,一为出土竹木简系统。传世本《孙子》十三篇,或著录一卷,或著录三卷,或著录十三卷,但内容不变。全书约五千九百字,十三篇篇名依次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一书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富有哲理。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兵贵胜,不贵久”,“因粮于敌”(《作战篇》)。“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虚实篇》)。这些用兵原则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继承。宋代元丰年间,朝廷下诏校定《孙子》、《吴子》等七书,号为《武经七书》,颁于学官,《孙子》被列为“七书”之首。孙武被誉为“兵圣”,《孙子》则被称为“兵学鼻祖”,丝毫不足怪。《孙子》不但在中国军事史上,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早在唐代就已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译本。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残简)。经银雀山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宁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宋刊《武经七书》现藏日本静嘉堂。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静嘉堂藏本胶片影印出版了《续古逸丛书》,国内通行本多据此翻印。宋刊《十一家注孙子》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至于明清以来以至近世的各种版本,举不胜举,从略。《孙子》一书的注解,以曹操注为最先。此后注家蜂起,代不乏人。据有人统计,中国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旧注较佳者有《孙子十家注》(清孙星衍校)。宋施子美《孙子讲义》(载《武经七书讲义》中)、明刘寅《孙子直解》(载《武经七书直解》中)、明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孙子》、清夏振翼《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负有盛名的校注本有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杨炳安《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吴九龙等《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一卷。晋孙绰(详见《论语集解》)撰,清马国翰辑。隋唐志道家类都著录孙绰撰《孙子》十二卷,有些书引用其说常作孙绰子,是为了别于战国时孙武子。孙绰所撰之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辑得二十余节,作为一卷。其后黄以周叙谓“国翰所辑,脱漏孔多。”所以重收“凡三十有二事”,可惜未见其辑本。黄以周又说孙绰书中有道家言,有儒家言,有名家言,认为孙绰所学杂而又杂。然而六朝学风,玄儒并茂,刑名源于道德,所以道内而名外,源流显明,也不足为怪。且今本《孙子》,转引辑录,不知经多少人之手,已非原貌。所以马国翰所辑,黄以周补述,只可作为参考,不可以为凭据。现存《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猜你喜欢

  • 述学

    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清汪中(1744-1794)撰。汪中字容甫,江苏扬州人。少孤贫好学,三十四岁为贡生,以母老不赴朝考,绝意仕进。毕沅总督两湖,聘为幕宾。著有《广陵通典》、《周官征

  • 章氏遗书

    三十卷。《外编》十八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校记》一卷。清章学诚(1738-1801)撰。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史学家、思想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

  • 毛诗评注

    三十卷。近人李九华撰。九华河北蠡县人,生卒年不详。卷首有作者自序。是编于诗文音韵全依李恕谷之《诗经传注》,注释则在诸家之间择善而从,而尤以《毛传》、《郑笺》为主,基本上是述而不作。唯出于作者本人的是每

  • 律吕通今图说

    不分卷。清缪阗撰。阗字又谦,号可斋,安徽芜湖人。缪氏自序云:律体声用,乐循体以达用且协乎时序,故“按之琴筝而旋宫之理备,谱之箫笛而支度之数符,属之于月令而音调之循环亦莫不谐且顺,于是一一图之。”篇中又

  • 范德机诗集

    七卷。元范椁(1272-1330)撰。范椁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今属江西)人。因荐为左卫教授,后迁翰林院编修官。与虞集、揭溪斯、杨载并称为“元代四大家”。所著有《燕然稿》、《东方稿》、《豫章稿》、《

  • 古文尚书考

    一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初名龙其,字稼书,人称当湖先生,谥清献。平湖(今属浙江省)人。清代著名学者。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嘉定、灵寿二县知县。有善政。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 齐诗翼氏学疏证

    二卷。清代陈乔枞撰。齐诗由辕固生传至夏侯始昌,开始被用来推演阴阳、预言灾祸。再传给翼奉。翼奉学说如同由田何三传到孟喜后的《易》学一样,成为阴阳术之一。齐诗除用来阐发儒家五性、六情等常理外,还专门以四始

  • 五国故事

    二卷。著撰人名氏不详。其书记载吴杨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汉刘氏、闽王氏之事,称为五国。但是若以地域来说,实为四国。若以人来说,应当为六国。不知道是杨李合为一国、或者是孟王合为一国。今考书中明书

  • 同患浅言

    无卷数。明陈仁锡撰。仁锡字明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启进士,官编修,掌诰敕,后迁南京国子监祭酒,卒谥文庄。此书仅就乾六爻及彖传、大小彖、乾文言等有所论述,余皆不及。其易学颇疏,供研究者参考。今存《

  • 锦囊小史

    一百零四种,一百零八卷。明佚名编辑。丛书汇辑自汉至明之名贤著述,共分八册,主要有:汉马融《忠经》、汉甘公石申《星经》;梁陶弘景《冥通记》、晋干宝《搜神记》、晋陶潜《搜神后记》、宋刘义庆《幽明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