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声韵转移略

声韵转移略

一卷。清顾淳撰。顾淳字震孟,又字枕渔,金匮(今江苏无锡市)人。精经史音韵之学,尚著《毛诗古音述》。是书之作,盖取古音分部而考其转移之故。其言略云:宋末平水刘渊并二百六部之韵为一百七部,而其支派脉络未尝不可寻究也。自郑庠分古音为六部,后昆山亭林先生分为十部,婺源江慎修分为十三部,金坛段懋堂分为十七部,辨析愈精,转移分合之由遂厘然可睹。入声之说,古皆依韵书次第配之,然有一字转两三音,如质质恶恶之类,偏旁谐声字如至室、意臆、慕莫、肖削之类,反多出于无入声之韵,则其说固不可信也。亭林先生于是反其说,《唐韵正》一书逐韵分解、逐字分配,然亦未免失于穿凿。不若江氏之以其音呼辨其等列,为能折其衷而无所凿也。韵书以顾氏江氏段氏三家为最,其书具在,读之可造精微,爰掇其大略于左,曰《声韵转移略》。此是书之所以由作也。此编尊江氏之说,欲用等呼之理检讨入声转移分配之脉络,以定古韵之分合,古音研究当考古审音并重而以考古为主要根据,顾淳氏欲侧重以等呼定其说,且不取戴氏阴阳对转之说,故其入声转移之说,殊难令人信服也。是书收入《枕渔韵学两种》,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排印本。

猜你喜欢

  • 传经表补正

    十三卷,附经传建立博士表 一卷。清汪大钧(生卒年不详)撰。大钧字仲虞,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平不详。本书为补正洪亮吉《传经表》而作。因为朱彝尊所撰《经义考》载有师承一门,实际上就是洪亮吉所本,但详

  • 东莞学案

    无卷数。清代吴鼎撰。吴鼎见《十家易象集说》条。此书是维护陆王学说并与《学部通辨》的作者王建论辨的一部著述,因陈建是东莞人,所以此书叫《东莞学案》,全书共分十三部分,条列陈建之说,一一加以诘难,如第三部

  • 筠溪乐府

    一卷。宋李弥逊(1090-1153)撰。弥逊生平详见《筠溪集》辞目。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筠溪乐府》一卷。本书又名《筠溪词》,共录入其词八十二首。其词属豪放一派,长调颇多,其长调多学苏轼,格调高昂

  • 班范肪截

    四卷,清张笃庆撰。张笃庆,字历友,号厚斋,又号昆仑外史,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生,善诗文,王士祯在《渔详诗话》中称其“淹博华赡,千言可以立就”。《班范肪截》一书是将两汉

  • 周易义海撮要

    十二卷。李衡(1100——1178)撰。李衡,字彦平,自号乐庵,两宋之际江都(今江苏扬州南)人。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为官梗直,专以诚意教化人民。以秘阁修撰致仕。著有《周易义海撮要》、《乐庵遗书

  • 天都阁藏书

    二十五卷。明程允兆(生卒年不详)编。允兆,字天民,歙县(今属安徽)人,生平事迹不详。允兆富藏书,取天都山以为其阁名。书成于天启七年,版式全仿闵景贤的《快书》。所录自《钟嵘诗品》以下共十四种(《北京图书

  • 礼山园文集

    八卷。清李来章(1654-1721)撰。李来章,另名李灼然,字来章,号礼山。河南襄城人,生平详见《连阳八排风土记》(辞目)。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选广东连山知县,故著有《

  • 陈学士文钞

    一卷。清陈仪撰。陈仪(1670-1744),号一吾。直隶文安(今属河北)人。祖陈帖以兄少司农协荫授官。父陈良瑛袭荫为京职。陈仪生而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同里前辈交口称之。康熙二十九年科乡试,屡蹶公车。康

  • 圣证论补评

    二卷。清皮锡瑞(见《六艺论疏证》)撰。据《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载,王肃撰《圣证论》的目的在于“以讥短(郑)玄。”《隋志》著录《圣证论》十二卷,《两唐志》著录十一卷。此书唐以后亡佚,清人王谟、马国翰有

  • 宋金元诗咏

    二十卷。《补遗》二卷。清吴绮(1619-1694)编。吴绮字园次,号听翁,时称红豆词人,江都(今属江苏)人。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康熙五年(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