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体合璧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体合璧佛说四十二章经

一卷。天竺梵文本后汉摩腾、竺法兰同译。四体指满文、蒙古文、藏文和汉文一经四体,故称“四体合璧”。乾隆四十六年(1781),帝敕依《明藏》本转译成满洲本,后又经嗄卜楚苏巴嘎等人译成藏文本,蓝占巴波罗觉等人译成蒙文本。汉永平十年(67)十二月三十日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至洛阳,带来《四十二章经》。该经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参见《四十二章经》辞条。前后有两种译本,一是迦叶摩腾于白马寺译,二是吴支谦译。一般认为,该经是中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本经有多种异本,现存主要有五种:即《丽藏》本,宋真宗注本,唐《宝林传》本,宋六和塔本,明了童补注宋守遂注本。日文译本有山上曹源译《四十二章经》(收日本《国译大藏经》经部第十一),高岛宽我译《现代意译四十章经》(收《现代意译佛教圣典丛书》第六)等。19世纪已有英译本,1878年法国人又校印了汉、蒙、藏文《四十二章经》。1906年日本铃木大拙又出版了英译本,1947年英国伦敦还出版了《四十二章经》及其他两经的合本。本经汉文注解有宋智圆《注》一卷,《正义》一卷;仁岳《通源记》二卷,科一卷;均佚不存。现存的有《宋真宗注》一卷,天禧三年(1019)入藏。宋守遂《注》一卷,明了童《补注》一卷,明智旭《解》一卷,清道沛《指南》一卷,清续法《疏抄》五卷。《四十二章经》随佛教的世界化和译述的发达,也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典籍。该经现存版本仅见天清藏经局的刻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地理考实

    四卷。清江永(详见《周礼疑义举要》)撰。此书前三卷为考辨《春秋》经传之地理,第四卷则是为《春秋传说汇纂》一书中之《王朝列国兴废说》的地理考证加注。此书按经传秩序,对山、川、国、邑地名随文加以辨析,且只

  • 急就篇

    四卷。西汉史游(生卒年不详)撰,唐颜师古(581-645)注,宋王应麟(1223-1296)音释或补注。《汉书·艺文志》注称史游为“元帝时黄门令(宦官)”。原名《急就章》,简称《急就》,汉初的童蒙识字

  •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三百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清朝文献通考》。其体例与《续文献通考》完全一致,分为二十六考,有“田赋考”十二卷,“钱币考”六卷,“户口考”二卷,“职役考”五卷,“征榷考”六卷,“市籴考”六卷

  • 秦邮帖

    四卷。清师亮采辑。师亮采字禹门。嘉庆十九年(1814),署高邮知州,属金匮钱泳聚诸名迹刻石,置于文游台四贤祠。第一卷为苏轼《春帖子词》、《墨妙亭诗》、《烟江叠嶂图诗》、《挑耳图题后》。第二卷为苏轼《清

  • 四书集注管窥

    二卷。清赵大镛撰。赵大镛字笙南,安徽泾县(今安徽泾县)人。是书首有胡承洪、赵绍袒二序。承洪序称其“训释字义,仿陈北溪《发明章句集注》,多融会全书,彼此互证”。绍祖序称其“能荟萃宋诸大儒之说,以发明《朱

  • 六书转注录

    十卷。清洪亮吉(1746-1809)撰。亮吉初名礼,又名连,字君直,又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通经史,精小学,著作甚丰,举其要者有《春秋左传诂》、《公羊·穀梁古义

  • 文恪集

    二十二卷。明林燫(?-1579)撰。林燫,字贞恒。福建闵县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六(1547)进士,授检讨,充景恭王讲读官,后官南京礼部尚书。谥赠文恪。著有《文恪集》。是集为林燫诗文集。凡二十二卷。

  • 易臆

    三卷。明郑圭撰。圭字孔肩,钱塘(今浙江余杭县)人。约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该书成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二卷以六十四卦各为一论,后一卷就《系辞》诸传标举一些字句解释阐发。如

  • 东郭记传奇

    二卷。明孙仁孺(约1612年前后在世)撰。孙仁儒号峨嵋子,亦称白雪楼主,四川人,生平事迹均不详。清无名氏《传奇汇考》著录为无名氏作。万历本封页题峨嵋子评点,卷首序文署款云“峨嵋子书于白雪楼”,末有方印

  • 群书钩元

    十二卷。元高耻传(生卒年不详)撰。高耻传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县)人。此书杂采古事古语,以字数为标目次第。从一字起至七字止。其不能限以字数者,又别立脍炙句二卷。其一字类不能成句,则以古文奇字当之。十分庞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