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石经校文

唐石经校文

十卷(元尚居校刊本)。清严可均(1762-1843)撰。可均字景文,号铁桥,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研究文字音韵之学,著有《说文声类》《说文校议》及《铁桥漫稿》,并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唐石经立于唐开成二年,保存至今,是最完整的石经。它既不是汉魏六朝的旧本,也不是陆德明、孔颖达所据之本。研究经而不研究唐石经是不行的。至于唐石经的局限,则在于当时奉诏行事,未尽合古。《尚书》则信伪孔本,《礼记》则用玄宗改动过的《月令》。虽不足以明古,但匡今谬还是可以的。严氏此书,意在正今版本之误,析唐石经之非,祛顾炎武氏等之惑。凡石经的磨改处,旁增处、与今本互异处皆录出,并据注疏释文,旁稽史传及汉人所征引者,为之佐证,并把石台《孝经》附于后。又严氏认为近人治经好依《说文》改字,但经是用楷书书写的,完全用篆书来衡量是不行的,于是便斟酌於篆、隶之间,称为隶省、隶变、隶俗、隶借等等,至并非隶书所有者,乃不成字,称为不体。这尤其是值得取法的校例。不过书中所举石经也有漏夺,例如《尚书·吕刑》“官百族姓”,“百”磨改作“伯”。《诗·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軐”,监本“軐”作“轨”。《诗·衡门》“可以饥”,监本“”作“乐”,“广”似是以后加刻的。《礼记·王制》“千里之内以为御”,“千”磨改作“十”。《礼记·丧服小记》“适归不为姑后者”,“姑”磨改作“舅”。《左传·哀公十一年》“然则正乎”“正”磨改作“止”。《尔雅》“伻,使也。”“伻”磨改作“抨”。当然这只是少数遗漏,无伤全书的大体。

猜你喜欢

  • 澹宁斋集

    十卷。清杨际昌撰。杨际昌约雍正乾隆年间人,字葭渔,祖籍山东蓬莱。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是书系诗文集,无目录,卷次仅以标题示出。其内容,七言古“在渊草”辑诗《题明妃出塞图》、《悼女行》、《破屋行》等五首;五

  • 四书体味录残本

    清宗稷辰(1792-1867)撰。宗稷辰字涤甫,号涤楼,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东河道。著有《射止斋文集》等。是书乃稷辰晚年所作,原书二十卷,身后散佚,仅存《论语》卷一,系手写定本,余稿有《论语

  • 固村观玩集稿

    二卷。清侯起元撰。作者为嘉庆间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在经传中不章解句释,六十四卦各为一篇,文言只释数处,而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类皆缺。此书演绎义理主要以程传朱义为宗,但较之程朱更为空泛。今存嘉庆十

  •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撰。许仲琳字不详,号钟山逸叟,南直隶应天府(今南京市)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关于作者,清梁章炬《浪迹续谈》(六)载:“林樾亭先生尝与余谈,《封神传》一书是前明一名宿所撰。”从本书的文笔及对

  • 易赘

    二卷。清王艮撰。王艮字无闷,号不庵,安徽歙县人。该书每条都泛论易理,不标经文。凡是与他人问答书中有论及易的,也都节录收入进来。自序说,“汉儒乱其数,宋儒凿其理,其有合于易而不失厥旨者,要非全易矣”。但

  • 列仙传

    二卷。旧本题汉刘向撰(不确)。汉代学者司马迁撰《史记》,开创以纪传体的形式,为国修史,为人立传。后世学者修史立传多仿《史记》,沿用其文体。刘向曾撰有《列女传》,也借鉴于纪传体。《列山传》仿《列女传》体

  • 龙潭山志

    八卷。清康阜撰。康阜,字筠储,湖南长沙人。龙潭山在长沙城北。麓山拱其前,如屏障。涝水从西来。左开大荡,曰苑垞,平畴交错,居人种荷最盛。右屈折盘旋绕山前,汇为浒渡,俗称水渡河。沃壤万顷,虹堤亘数十里。山

  • 大学通

    八卷。清田种玉撰。种玉字乐原,陕西固县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至国子监五经博士。种玉深于理学,研讲经传,皆主宋人之说。是书是种玉调镇西方,主讲新疆学校时,为诸生而作。真、邱二书博称经传,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二卷。唐代释智俨撰。释智俨生平事迹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条。此略疏首先以五门分别,即教典所出,藏摄分齐,所诠宗趣能诠教体、释经题目和分文解释。所释元魏菩提留支译《金刚般若经。科判甚细,足见作者心

  • 李北海集

    六卷。《附录》一卷。唐李邕(678-747)撰。李邕,字泰和,也称李北海,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北海太守,卒后,代宗时,追赠秘书监。李邕工诗善文,素有盛名,尤长于碑颂,当时官绅及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