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吉林外纪

吉林外纪

十卷。清萨英额纂修。萨英额字吉夫,满洲正黄旗人,道光初任吉林堂主事。吉林,原名吉林乌拉,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沿江之意。汉文简称其为吉林。长白山在吉林之东南境,为清朝发祥地,清入关后,设昂邦章京于盛京,掌管基本之地。康熙时设将军以统辖之,分隶于各副都统之地,皆有八旗驻防之兵,至光绪间方设行省,初仍由将军领管,三十三年始裁将军设巡抚,与各行省官制同。《吉林外纪》清抄本。全书十卷,分二十七门,为:卷一御制诗歌;卷二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卷三满洲蒙古汉军、建置沿革、驿站、船舰桥梁;卷四职官、兵额;卷五俸饷仓储、事宜;卷六学校、学额、儒林文苑、祠祀;卷七田赋、物产、公署、人物;卷八时令、风俗、贞节、杂记;卷九古迹;卷十双城堡、伯都讷屯田。此志虽为草创,体例较为繁冗,然其独具地方特色。如大金得胜陀碑,有汉文、并录女真字,八角井古镜,则述其掘得之由来。弥补通志碑则略女真字,镜则略其事实之不足。记述详明,为一方珍贵资料。此书尚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渐西村舍汇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铅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广雅书局丛书》本、民国九年(1920)重印《广雅书局丛书》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印《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读经校语

    二卷。清孙经世(详见《惕斋经说》)撰。本书卷一为《周礼》,共九十八条,卷二为《春秋》、《左传》,共一百六十一条。大体上是对或字、借字、俗字、讹字、古今字、引伸字、小篆新造字乃至衍字、漏字,一一加以分别

  • 两晋南北集珍

    六卷。清陈维崧撰。维崧字其年、伽陵,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副榜贡生,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生卒年未详。著有《俪体文集》、《陈检讨四六》、《伽陵文集》、《湖海楼诗集》等

  • 重编王肯堂笺释图注

    三十一卷。清顾鼎编。顾鼎,江苏娄县人。为清初研究刑律的云游幕僚。王肯堂,明万历南京礼部精膳清吏司郎中,后任福建参政。是书先为王肯堂根据《明律》所作笺注:他集诸家之说,舍短取长,详为注释,并订正坊间私刻

  • 周易不我解

    二卷。明徐体乾撰。体乾字行健,长淮卫(在今安徽凤阳)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自序》说曾从陈灵峰受赵青山《易》半卷、希夷《易》一卷。其法以天星配四时,解乾卦六龙即指龙星,解坤为牛,也指牺牛星。大

  • 科学趣谈

    一卷。英国瑞思义(1859-1924)、清许家惺(生卒年不详)译。瑞思义,英国伦敦会牧师。1883年来华,先在北京学习汉语,后到直隶冀州一小村传教,后调回京城。1916年继李提摩太为上海广学会总干事。

  • 兴安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李宾阳等纂修。李宾阳,广西临桂人,同治五年(1866)任兴安知县。此志除李宾阳亲自纂修外,参加纂著的有赵松友、陈寿田等人。《兴安县志》同治十年(1871)刻印。此志体例遵照省宪所颁格

  • 十一经问对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

  • 类音

    八卷,清潘耒撰。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号稼堂,晚年自号止止居士,吴江(今江苏吴江县)人。康熙十七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在翰林院五年,因耿直见忌,遂归里不

  • 惜阴书屋诗集

    残卷。清李毓恒(生卒年不详)撰。李毓恒字冬函。山东济宁州(今济宁市、金乡、嘉祥一带)人。清咸丰、同治间在世。为庠生。不乐仕进,以诗、酒终其身。《惜阴书屋诗集》仅存卷三。李毓恒耽于潜修而不求闻达,其诗造

  • 小兰陔集

    十二卷。清谢道承(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谢道承,字又绍,号古梅,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侍郎。本集诗十卷,文二卷。道承假归养亲,取“南陔补亡诗”语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