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韵学源流

古韵学源流

十二章。近人黄永镇撰。黄氏安徽合肥市人,章太炎黄侃弟子。卷首录太炎致永镇书,及黄永镇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月题辞,云:“言古韵者不一家,自宋郑庠肇分六部,清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诸人各有启发,古韵部始有今日之美备,此一事也。明陈第始明古本音,此又一事也。戴震以二平配一入,孔广森据以定阴阳对转,严可均扬其余波,又知泛转之理,中国语言得以观其变转之由,此又一事也。段玉裁能知古无去声,吾师蕲春黄氏更知古无上声,古四声与今不同,则又大明,此又一事也。近三百年来,古韵之学大盛,惟兹四事,灿然可观。是故寻其端绪,著其源流,则今日讲声音语言者所有事也。永镇愚昧,忝述是编,规模初具,其有采摭未周,判分未密,赖有通人进而修饰润色之。不独专明古韵已也,至于‘卫国性、类种族’,是亦有补于政教所不及也。”书分十二章:曰古韵起源第一、古韵界域第二、古韵取材第三、古韵分部第四、二十九部表第五、古韵读法第六、本韵通韵转韵第七、对转第八、泛转第九、古四声与今不同第十、古无去声第十一,古无上声第十二。是编于古韵源流叙述简明,条理清晰。其于古韵分部,起于郑庠六部,止于黄侃二十八部,历顾炎武(十部)、江永(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戴震(二十五部)、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二十一部)、江有诰(二十一部)、张惠言(二十部)、严可均(十六部)、刘逢禄(二十六部)、黄以周(十九部)、章太炎(二十三部)诸家韵部分合,详具原委。而谓古韵至黄侃氏之二十八部分析至密矣。永镇云:“古韵部分,自孔广森分入声屋沃以配侯、幽二部,历王念孙、江有诰、张惠言、严可均、黄以周、夏炘、龙启瑞诸人,皆遵用孔氏屋沃分承侯、幽。今谓宜依戴氏之理,孔氏所分,就蕲春黄氏二十八部,增入声一部,为二十九部,庶几前人应分者尽分矣。”遂列《二十九部表》,其新增入声曰肃部,云:“此部新增,《广韵》诸目无可表音之字,今依江有诰中部、刘逢禄愚部例,取部中一字名曰肃部,古音即以肃为准。”辖《广韵》屋(三分之一)、沃(半)、觉(三分之一)、锡(四分之一)。“肃”部与“萧”部相配。是书有民国间商务印书馆《国学小丛书》本。

猜你喜欢

  • 管见所及

    一卷、补遗一卷。清代奕赓撰。此书书名叫“管见所及”,意思是随笔而摘录记载下来的。书中主要内容均为清朝中掌故、旧闻、轶事等,尤其是以宫廷内族的杂事居多。书中记述了清圣祖以下皇子帝系及诸王的命名,记述了清

  • 圣门人物志

    十二卷。明郭子章撰。子章事迹见《蠙衣生易解》条。该书乃子章为官晋阳时所辑,主要记载曾游览圣门或因私淑而得以配祀庙庑者,子章各为之作小传,并附以论赞。首列孔子世家,再先贤,先儒,终明代,其中不时杂有周汝

  • 四书疑节

    十二卷。元袁俊翁撰。俊翁字敏斋,袁州(今属江西)人。生卒年及仕履不可考。著有《经史疑义》、《四书疑节》,前书已佚。该书以问答的形式撰著,以四书之文互相参对设题,或阐释义理,或考证训解,解答于后。此书虽

  • 羲里睡余编

    十卷。清张绶佩撰。绶佩字宴亭,河南信阳人,乾隆进士,官至知县。平生好易学,历十数年乃成此《羲里睡余编》十卷。此书以图书为主,大抵以宋儒为宗。虽疏解较略,却不沿袭旧说,也不全依傍程朱,其解多出己意。唯见

  • 袁督师遗集

    三卷。明袁崇焕(1584-1630)撰。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末大将。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是集为张伯桢所编。凡三卷。卷一为奏疏,卷二为杂文,卷三为诗。据集前康有为序称,其“

  • 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

    十卷。元孙允贤(生卒年不详)撰。孙允贤文江(今江西吉安)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原名《医方集成》,又名《医方大成》。为孙氏分门别类辑录宋元医家常用方书。全书分为六十五门,分别取《三因方》、《济生方》二家

  • 唐月令残卷

    一卷。唐明皇刊定,李林甫(?——752)等注。李林甫,小字哥奴,唐宗室,结厚惠妃,出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晋国公。他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以成其行,妒贤忌能,以保其产,屡兴大狱,以张其

  • 毛诗证读

    不分卷。清戚学标撰。学标字鹤泉,安徽太平(今安徽省崇善县)人,以举人官河南涉县知县,生卒年不详。另外,他还著有《汉学谐声》。此书论音也以谐声为主,遵从汉儒读若之法,偶尔有变例,大旨取譬况。卷首列读诗或

  • 近溪子明道录

    八卷。明罗汝芳(详见《孝经宗旨》条)撰。此书前有昆明郭斗序,序中称“汝芳以家居富美堂及云南五华书院所集讲义二卷,合而刻之,一题曰《五华会语》,一题曰《双玉会语》。其门人杜应奎又附以所记罗汝芳《论学编》

  • 温公易说

    六卷。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封温国公,故后世称为司马温公。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尚书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