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刘宾客文集

刘宾客文集

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公元772-842)撰。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制举。贞元十一年(795),登吏部取进士科,授太子校书。诗人、散文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卒后赠户部尚书。永贞元年(805)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司马,是史称“八司马”之一。他自幼聪敏好学,博学多才,精通医药学,擅长书法,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散文创作和哲学思想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诗在唐代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极为服膺。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明杨慎说:“元初以后,诗人全集之少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大和五年(831)十月,文宗派他去担任苏州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他到任后,深入民间,询访疾苦,了解灾情,申报朝廷。在获得朝廷同意后,开仓赈饥,并宣布免除赋税徭役。这两条措施,使人们安定下来,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著有《刘禹锡集》、《刘宾客诗集》、《传言方》等。刘禹锡推崇杜甫诗,曾自称“鄙夫之言”,有愧于杜公”(《云溪友汶·中山海》)。其亦重视民歌,是受到屈原启发,学习写《竹枝词》则是受到杜甫的启发。其艺术思想讲究精炼,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其艺术风格是:取境优美、精炼含蓄、流畅自然。柳宗元说:“文隽后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刘禹锡的诗文艺术价值,在于经受住时间考验,他的诗文,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特别是他学习民歌、探索诗歌发展方向的精神,对今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后来不同朝代,不同诗人、文学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刘宾客文集》又名《刘梦得文集》、《中山集》,据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原本四十卷,宋初散佚了十卷。宋敏求搜集刘禹锡的遗文遗诗,辑为《外集》十卷。但《外集》所搜罗的作品中,无皮日休所见到的“回文、离合、双声、迭韵”等“杂体诗”,亦无赵明诚所见到的《唐殿中侍御史韦翃墓志》,目前所见到的三个宋刻本是:一是,清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莽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编次是先赋,次文,后诗,与《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本相合。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最完备的本子是《刘禹锡集》,是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朱征结一庐《剩余丛书》本为底本,又参以其他版本点校本。

猜你喜欢

  • 敬胜斋法帖

    四十卷。清高宗生平见《全韵诗》。清高宗乾隆御书。清高宗乾隆天资颖异,既得内府收藏宏富得以多观阅古人真迹之利,更兼用心翰墨之勤,在清代诸帝中其书法工力最深。此法帖共四十卷,收书二百六十余种,远远超过康熙

  • 北流县志

    十卷,清张允观纂修。张允观,镶黄旗人,监生,奉直大夫,候补知州,乾隆十三年(1748)任北流知县。旧志康熙二年(1663)县令安九珽始修《北流县志》,此编踵前志而修,增八十余年史事,广咨博访,群参互考

  • 四书改错

    二十二卷。清毛奇龄(详见《四书正事括略》)撰。题云《改错》,系改朱子之错。朱子作《四书章句集注》,自谓铢两悉称,经数百年无微词。但朱注详义理而略名物,义理也不能说无谬误。毛奇龄治经专主攻朱。是书更深文

  • 约园诗钞

    二卷。清郭雍(约1728年前后在世)撰。郭雍字仲穆,一字书禅,号约园,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本集收各体诗共二百余首。是集前后多属近体,古体歌行仅间存一二。今观其诗,惟五

  • 四书集注直解说约

    七卷。明张居正(1525-1582)撰。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人。明政治家。著有《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是书先标举《四书章句》为纲,次《朱注》,次《直解》。句栉字比,大都

  • 国朝全闽诗录

    三十二卷。清郑杰(生卒年不详)编辑。郑杰,字人杰,又字昌英,约乾隆、嘉庆年间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乾隆间贡生。喜藏书,其藏书之所曰注韩居。《国朝全闽诗录》简称《闽诗录》,系郑氏在藏书之闲暇辑成。其

  • 评点东莱左氏博议

    不分卷。清朱书(1657-1707)撰。书字子绿,宿松(今属安徽省)人。康熙癸未(1703)进士,选庶席,授编修。著有《杜溪先生文集》等。此书对吕祖谦《左氏博议》(也称《东莱博议》)加以评点,以救学者

  • 说文字原引

    一卷。清何其杰(生卒年不详)撰。其杰字俊卿,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何氏自序云,同治十三年(1874)从京师返里,发现已就外傅的长孙炳森不会使用《说文解字》,正如黎永椿所说“少读《说文》苦难寻检”,“因

  • 兴宁县志

    ①六卷。清张伟修,孙铤、傅先正等纂。张伟,惯县人,曾任兴宁县知县。孙铤,新化人,教谕。傅先正,湘阳人,训导。按兴宁县志,创自明嘉靖年间。其后万历陈元旦、天启王廷玑两续。然皆散失。清康熙年间曾两修,乾隆

  • 来恩草堂

    十六卷。明姚舜牧(1543-1622?)撰。姚舜牧,字虞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官历新兴、广昌知县。其体恤百姓,官品颇佳。著有《五经四书疑问》,此集为舜牧所自定。其子祚端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