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

切韵

①五卷。隋陆法言撰。陆法言(562-?)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开皇中为承奉郎,因其父得罪朝廷,坐罪除名。曾与刘臻、萧该、颜之推等人讨论音韵,评议古今是非、南北通塞,参考各家韵书,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切韵》是魏晋以来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韵书的定型作品,在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书新旧《唐书》并加著录,五卷。自宋以后,公私书目均未著录,盖自《广韵》盛行,此书遂佚。今仅存陆法言《切韵序》和若干残卷。陆氏《切韵序》附载于《广韵》卷首,该序叙写作缘由、目的、原则颇详,是研究《切韵》性质和特点的重要材料。据序文可以了解以下几点:一、《切韵》之作,是在分析比较实际语音与古今方域不同的基础上,参酌诸家取舍,以赏知音为目的编撰而成的,因此分析务求精密,重分不重合,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但《切韵》音系与实际语音亦不能相去太远,如果相去甚远,则无法用作“私训诸弟子”的教材。二、《切韵》之作,虽然完成于法言之手,但其提纲,乃共同讨论所确定,而且“萧、颜多所决定”。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说明审辨古今雅俗,参酌诸家取舍的标准,是“帝王都邑”,认为唯金陵与洛下的语音最为纯正。而金陵之音实指中原士流侨居江左之后所操语音,与洛下语音的区别不一定很大。根据《切韵序》以及其他材料,可知《切韵》音系的基础是当时的洛阳音系,但也多少吸收了部分其他方言和古语的特点。在审音辨韵时,它以“从分不从合”为原则,分韵较细。唐封演《闻见记》谓《切韵》共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王国维谓封演所记是合并长孙讷言所增加的字数计算的,实际没有这么多。近人根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考定:《切韵》共分五卷,全书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故析为二卷,上、去、入声各为一卷。分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上卷自一“东”至二十六“山”,下卷自二十七“先”至五十四“凡”,共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王国维《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文载《观堂集林》卷八)云:“巴黎国民图书馆藏敦煌所出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第一种存上声‘海’至‘铣’十一韵,四十五行,复有断烂,计存全行十有九、不全行二十有六,以第三种校之,韵字较少,注亦较简。……第三种余考定为长孙讷言注节本,则此本韵字较少,当是法言原本。第二种存卷首至九‘鱼’,凡九韵…则长孙讷言笺注本也。第三种存平声上下二卷、上声一卷、入声一卷,而平声首阙‘东’‘冬’二韵,入声末阙廿八‘铎’以下五韵,中间复稍有阙佚……盖长孙讷言注节本也。又以书体言,则第一种为初唐写本,第二种、第三种并唐中叶写本,亦足证前者为陆氏原本,后者为长孙笺注本若其节本也。”②《唐书·艺文志》著录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五卷,唐李舟撰。李舟字公受,赵郡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曾官金部员外郎、校书郎、虔州刺史等职,封陇西县男。《唐书》无传,《杜工部集》有《送李校书二十六韵》,王国维《李舟切韵考》(《观堂集林》卷八)考证李舟事迹颇详。李舟《切韵》今已不传。宋徐铉在改定《说文解字篆韵谱》时曾以李书为主要参考书,他在《序》中说:“《韵谱》既成,更与诸儒精加研核。又得李舟《切韵》,殊有补益。其间疑者,以李氏为正。”李舟《切韵》的部分反切保存在《韵谱》中,其部次亦可通过《韵谱》考知。清黄奭《汉学堂丛书》对《李韵》亦有所辑录。王国维氏认为李舟作《切韵》当在代宗德宗之世,晚于孙愐,故能据《唐韵》而修订之。《李韵》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把“蒸”“登”两韵改排在“青”韵之后,使“阳”、“唐”、“庚”、“耕”、“清”、“青”、“蒸”、“登”顺序排列。把“覃”、“谈”两韵排在“侵”韵之后,使“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顺序排列。经李氏调整,各韵遂以类相从,顺序较为合理。(二)调整了四声相配关系。唐时其他韵书四声不能相配,上去二声末四韵尤为混乱,《李韵》上声末四韵以“湛”(即“豏”)、“槛”、“俨”、“范”为次;去声以“陷”、“鉴”、“”、“梵”为次;入声以“狎”、“洽”、“业”、“乏”为次;以配平声“咸”、“衔”、“严”、“凡”,遂使末四韵四声相配,秩序井然。王国维云:“要之,诸部以声类相近为次;又平上去入四声相配秩然,乃李舟《切韵》之一特色。大徐改定《篆韵谱》既用其次;陈彭年亦江南旧人,又尝师事大徐,故修《广韵》亦用之;以后《韵略》、《集韵》诸书,虽升‘严’、‘俨’、‘酽’、‘业’四韵与《广韵》异,然四声之次无不相配,故李舟《切韵》之为宋韵之祖,犹陆法言《切韵》之为唐人韵书之祖也。乃南宋以后,皆以《广韵》本于陆法言、孙愐,遂疑其次第亦本陆、孙,致使李舟整齐画一之功不显于世,使陆、孙二韵残本及二徐《篆韵谱》不存,此事湮没终古矣。”(《李舟切韵考》)

猜你喜欢

  • 论语说义

    十卷。清宋翔凤(详见《论语郑注》)撰。翔凤承其舅氏庄述祖之学,专为公羊家言,故是书也多牵引公羊家说,实不免支离附会,如颜渊问为邦一章,以为陈明堂之法,亦春秋之法。又谓《论语》言《易》、《诗》、《书》、

  • 使东日录

    一卷。明董越撰。董越,字尚矩,宁都(今江西宁都县)人,生卒年不详。少孤贫、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编修。弘治元年(1488)为朝鲜颁诏正使,累官工部尚书。著有《使东日录》、《朝鲜赋》(已著录)。是

  • 邺中片羽

    三集。黄浚编著。此书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一册,珂罗版影印,线装。书中除收录甲骨外,还收集了铜器、玉器、骨器、陶范等物。初集出版于1935年2月。上卷有柯昌泗序。下卷收录甲骨文拓片二百四十九片,其中倒

  • 杂字韵宝

    五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是书依平水韵,取奇僻之字分韵隶之。其所取材,经史之外,鼎彝铭文、石鼓文、《说文》古文籀文、汉隶魏碑以及《文选》、《方言》、《广雅》、《释名》、《素问》、《太玄》之属

  • 玉堂漫笔

    三卷。明陆深(1477-1544)撰。陆深初名陆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为官曾掌翰林院印。陆深赏鉴博雅,为词臣冠,著作宏富,有《俨山集》一百卷和《南巡日录》等。《玉堂漫笔》是陆深为官翰林时记录每日

  • 拜经楼丛书

    三十一种,九十八卷。清吴骞辑刊,清朱记荣重刊。吴骞字槎客,一字兔林,浙江海宁州(今浙江海宁西南)人。贡生出身,笃嗜典籍,喜刊古书,遇善本书则倾囊购之,家藏书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夕展诵。能画工诗

  • 古诗笺

    三十二卷。清闻人倓(生卒不详)撰。闻人倓,字讷甫,松江(今上海市)人。此书据王士祯《古诗选》,而为之详加笺注,是一部较好的五、七言古诗选本。王士祯是清初的诗坛盟主,其《古诗选》,意在阐明古今五、七言诗

  • 槐轩集

    十卷。清王曰高(约1673前后在世)撰。王曰高,字登孺,一字北山,号槐轩,生卒年不详。茌平(今属山东茌平)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庶吉士。后改为给事中,历十七年多有建白。著有《槐轩集》。是集

  • 永嘉县志

    ①二十六卷,清崔锡修,齐台南、汪沅纂。崔锡字晋三,汉军正黄旗人,拔贡,乾隆十九年任永嘉县知县。齐召南字少宗,天台县人,乾隆元年举博学宏词,官至礼部右侍郎。考永嘉县志,自元、明及清凡五修。此志为六修。此

  • 太谷程帖

    见《集雅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