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辨

六书辨

一卷。近代徐绍桢(生卒年未详)撰。绍桢字固卿,广东番禺人。清末举人。官江宁候补道。是书系解释六书之作,仅就许氏《说文叙》的说解,括其大旨,依六书次第加以论说。并未博引古今各家之说,列其同异,辨其是非,名之为“辨”,未免名不副实。其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假借五书,大致与通常说法不相出入,无所发明。惟于转注一书,有所创获,以“老”本为衰老之义,而后转为寿考。未转注时,人但知“老”为衰老之“老”,既转注则无不知其为寿考之称,而衰老之义反隐。又取“老”为义,以“丂”譬其声,制为“考”字,谓“考”实由“老”转注而成。于“考”“老”两字,能分未转注既转注,分别界说,甚为明切;而以“老”为义,以“丂”譬声,尤合于转注制字之原理。《续修四库提要》云:“是编所说转注之因“老”造“考”,虽误以因声转之改造为因义转而改造,一间未达,而能分未转注既转注言之,则视湘乡曾氏(曾国藩)“老”为母“考”为子之说,界说尤清,要言不烦。”(冯汝玠)是书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本。

猜你喜欢

  • 三正考

    二卷。清吴鼐(详见《易象约言》)撰。此书为研究《春秋》历法所作。《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汉晋诸儒皆以为周正,至唐刘知几《史通》始提出用夏正之说。宋代大儒程颐因《论语》载有孔子“行夏之时”一语,遂提出

  • 小尔雅义证

    ①十三卷,附《补遗》一卷。清胡承珙撰。胡氏生平见“尔雅古义”条。是书成于道光七年(1827年)。胡氏自序云:“曩见东原戴氏横施驳难,仅有四科,予既援引古义,一一辨释,因复原本雅故,区分条流;又采辑经疏

  • 宿州志

    ①二十六卷。崔维岳修,汪文奎等纂。崔维岳,字汝瞻,明万历举人,二十二年(1594)由国子助教来该郡。宿州有志,始自明永乐初年,再修于景泰年间,二修于嘉靖年间,崔维岳来该郡,郡志之不修,又六十余年。于是

  • 天玉经内传

    三卷、外编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详见《撼龙经》)撰。此书不见于宋代诸家书目,传说杨氏师弟秘之不行于世,宋代吴克诚遇真人得受此经,其子吴景鸾发明其义,撰《天玉经外传》。据此,知其书始出于宋,是否为唐人之

  • 志斋医论

    二卷。明高士(生卒年不详)撰。高士字志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此书成于嘉靖年中。高氏认为“今之医者多非丹溪。而偏门方书盛行,则亦以朱氏为宗者矣。”书中上卷专论痘疹,下卷杂论阴阳六气、血脉虚实。对后世

  • 濂洛风雅

    九卷。清张伯行(1651--1725)编。伯行字孝先,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清恪。著有《道统录》、《濂洛风雅》。此集为宋至明代诗歌总集,共九卷,乃其官福建

  • 经籍跋文目录

    一卷。清陈鳣撰。陈鳣(1753-1817),字仲鱼,号简庄,浙江海宁人,晚年寓居吴门。嘉庆元年(1796)举人,性好藏书,尤精通训诂,家藏图书十万余卷,晚年筑藏书楼于紫微山麓,名为“向山阁”,与藏书大

  • 二陆集

    三卷。本书是明陆之箕、陆之裘兄弟合集。其中,陆之箕撰《长白山人集》二卷,陆之裘撰《南门续集》一卷。陆之箕,字肖孙,一字汝瞻,别号复泉,江苏太仓人,宏治中贡生。陆之裘,字象孙,号南门。贡生。官景宁县教谕

  • 宋遗民录

    ①一卷。作者不详。《四库提要》云:“乃洪武抄本,毛晋刻之,附于《忠义集》之后。或元人所作,或明初人所作。”所载为元初宋朝遗民事。有《汲古阁合订唐宋元诗》(五集)本。② 十五卷。明程敏政(约1445-1

  • 陈众仲文集

    十三卷。又名《安雅堂集》。元陈旅(1288-1343)撰。陈旅,字众仲。莆田(今属福建)人。累官江浙儒学提举、应奉翰林文字,国子监丞。此集为其子所编。凡诗三卷、文十卷。史称“其文典雅峻法,必求合于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