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琐辨

仪礼琐辨

一卷。清常增撰。生卒年不详。江苏泰州(今江苏省中部)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聪慧过人,好学不倦,著有《一松楼文稿》、《竹叶山房外集》诸书。其传见于《续纂扬州府志文苑》,《艺文》有增所撰《仪礼琐辨》,就是此书。书的前面有常增作的自序,大义是:道光乙酉(1825年)二月,经过汤悔庵家,出示新刻《仪礼聚考》一编,携归披览,觉得不满意,急忙取出《仪礼注疏》、《仪礼经传通解》和吴中林《仪礼章句》这三本书,对其校正二十余条。次日,又与友人借来坊刻《仪礼》数种,对其略略地加以勘定,命名为《仪礼琐辨》。圣人之经,与天地并寿,不能妄加删减。今日帖括之业,近见汪氏《仪礼约编》,愈出愈陋,而且其名为“聚考”,察看其书,只是根据汪氏《约编》、《乡觉图》,都近似于今天所刻《仪礼精义》,颠倒更窜,抄以成帙,郑注贾疏并没有入目,怎么会有“聚考”?窃以童蒙束发授书,荒州偏邑,既然缺少贤师益友,道以正学,训诂毛郑贾礼之言,深以经术,英材变成俗士,本来已经十分可悲,加以此种书本一旦出现,后生茫无知识,很少有人不据为经传,必然导致承袭讹误,贻误匪浅,因此,不敢曲为之说。如杜颜之于左班,而献可替否,私下仿效吴缜之所为。首先有某叙《士冠礼》,大概是主者冠其子之礼至宿犹速也。前期以速之也辨,全部历举经文及注疏,对于《聚考》诸作,摘取其颠例,驳斥其妄陋。如指明戒宾为戒约,及爵色如今之天青各节,的确无可为解。(此本抄字,也有很多谬误,如误庶兄为庶儿之类。)是书附《元子四加解》一篇,则不只纠正《聚考》、《约编》之误,以为四加为王肃私定《家语》增窜者,因此指出邾隐公大丧问冠,义不可通。然而,《曾子问》经说,如果将冠子,而未到期日,而有齐衰大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杂记》说,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虽然并非本人。这是因丧而冠子,古礼也有这种情况。是书又历引年岁证据,来证明王肃之伪定。但是,自南北朝以来,已经沿用四加之说,魏孝文曾经下诏申明,贾疏以后,迄于宋明,也很少听说有驳正者,这似乎不能因为一人而改变疏解相沿之说。又有拜脯非拜子辨,认为拜脯即拜子,似乎有独特解释。以适长子代父承祖,因此,其礼与众子不同。按:《仪礼·丧服》,母为长子斩衰,而子于父在则为母期,使于今代,而制定此礼,必将议为悖戾颠倒。然而,就尊重古礼俗而言,则拜子也不能看作大异。常氏是书,在立言发论方面,多不雅驯,但是,在论四加各节,则非研究已久者不能做到,确实无可厚非。是书有道光十六年刊本。

猜你喜欢

  • 忠贞录

    三卷,附录一卷。明李维樾(生卒不详)、林增志(生卒不详)合撰。李维樾,字荫昌,林增志,字可任,二人皆吉州安福(今属江西省)人。生平事迹不详。《忠贞录》为记其同里卓敬事而编。卓敬,字惟恭,瑞安(今浙江省

  • 孤石山房诗集

    六卷。清沈心(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沈心字房仲,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中诸生。早从查慎行游,工诗,其诗颇有查氏法。著有《孤石山房诗集》六卷。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 俗言

    一卷。明杨慎撰。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县)。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世宗惇,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两上议大

  • 春秋初年岁星行表

    一卷。清张冕(详见《春秋至朔通考》)撰。该书对春秋初年岁星运行进行考订,列表说明。有清嘉庆年间刻本(与《春秋至朔通考》、《春秋日食星度表》、《春秋日表》合刊)。

  • 蓼村集

    四卷。清王苹(1661-1720)撰。王苹,字秋史。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性孝好读书,少有狂名,工诗古文。其诗颇得王士祯、田雯称道。有“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有人行”

  • 百泉子绪论

    一卷。明皇甫汸(1498-1582)撰。皇甫汸,字子循,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年7岁能作诗,嘉靖八年(一说为四十四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因名动公卿而沾沾自喜,因此被贬为黄州推官。屡迁至南京吏部稽勋司

  • 鉴语经世编

    二十七卷,清魏裔介(详见《易经大全纂要》)撰。《通鉴经世编》是作者因《通鉴》卷帙浩繁,学者难以卒读,于是摘录司马光《资治通鉴》及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而成,在凡有关经世之处,都加以案语。作者议论大多能

  • 唐碑缩本

    四十种。清钱泳(生平见《朴园藏帖》)临。歙县鲍氏刻于杨州。原本一百三十八种。兵燹后石多散失,由江清骥购八十七石,载至杭州,归于诂经精舍。时在彼讲学的俞越取唐碑四十种,依年编次。江清骥又补刻目录,嵌其石

  • 清芬阁吟稿

    一卷。清许英撰。许英,生卒年不详,字梅村,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许峻山之女,嘉兴沈光春之妻。清代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人物,人赞其“笔极精到,而又苍秀”。此书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附于其夫沈光

  • 金石萃编校字记

    二卷。罗振玉撰。罗振玉,详见《殷虚书契》条。本书成于光绪十一年(1885)。王昶著《金石萃编》时,已近暮年,眼睛有病,视力衰退,靠门下为其检阅史料,故未能精到。罗振玉校正《金石萃编》中碑志一百三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