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古今考

仪礼古今考

二卷。清李调元(1734-1802)撰。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又号赞庵。绵州(今四川省北部)人。乾隆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后被任命为吏部主事。乾降三十九年(1774)充任广东乡试副考官,不久又督学广东。官至直隶永道。调元幼承家学,博通今古,精晓经史小学和金石杂家,并且皆有撰述,被世人称为“通儒”。他辑有《函海丛书》,收入的书达数百种,此书也被刻入。此书的前面有自序。自古以来,儒者在今古文之争上聚讼不已,朱子撰成《古礼经通解》,虽然已成为定论,然而,对古文、今文的不同之处仍然没有详加笺校。此编博采群书,摘取古今文之参互相交之处,悉心加以考订,折衷于古,以补充注疏的漏阙,并且证明从今之非,在这一方面,读礼经者可以一目了然。全书共分上下两卷。其编排次序仍依照原本,首篇为《士冠礼》,其次,其顺序依次是《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下卷为《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等。著者以小学古文及校勘学来校正原文的错误,补充注疏的遗漏,文中有许多精义卓识,此足以表明著者对于经文小学的研讨之深,故能阐幽探赜,发前人所未发。按照《仪礼》周公所手著来教导天下士,在这一点上,与皆讲天子之事的《周官·六典》不同。自秦以来,典籍漫灭,汉兴以后,开始求录天下遗文,于是有了今文、古文的划分。此书的旨意以为礼经当从古文,理由是今文出于传而古文出于篆,传者的口授或许有讹误之处,但篆者的古本犹存。此说颇有道理。是书博引群书,以证明作者的观点,又根据金石小学来校正其字,这的确补正了朱子的遗阙。《仪礼》一书,汉代以前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代韩昌黎已认为此为难读之书,而是书对每篇都有若干条的考证,学者执有此书或许可以避免难读之叹。此书有函海本。

猜你喜欢

  • 荔墙丛刻

    十三种,四十卷。清汪曰桢编。汪曰桢字刚木,号谢城,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生卒年不详。咸丰年间举人。官至会稽教谕。精通史学、算学。丛书汇辑其自著五种,同时代学者著作八种,多为其家乡文献。这些著作为:汪

  • 金光明经玄义

    二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金光明经玄义》是对北凉昙无谶所译《金光明经》的注疏。该玄义以五重玄义译经。释名中有五意:一通别,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五当体。譬喻立十种三

  • 涛园诗集

    四卷 沈瑜庆(1858-1918)撰。沈瑜庆,字爱苍,号涛园。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沈葆桢之子。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官至顺天府尹、贵州巡抚。尝在张之洞幕府,与郑孝胥、梁鼎芬诸人时相唱和。辛亥革

  • 徐相国年谱节略

    一卷。清徐右翌撰。右翌,清末叶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纪其伯父徐桐生平。徐桐,字荫轩,汉军籍,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徐桐与载漪、刚毅等试图利用义和

  • 燕山丛录

    二十二卷。明徐昌祚(约1602年前后在世)撰。徐昌祚,字伯昌,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曾为刑部官。徐昌祚因辑《太常寺志》,得以征各州县志,因采其所记,成《燕山丛录》二十二卷。这部书是作者官刑部时所作,记

  • 粤雅堂丛书

    三编,三十集,二百零八种,一千二百八十九卷。清伍崇曜(1810——1863)辑。伍崇曜,原名元薇,商名绍荣,字紫垣,广东南海人。其父伍秉鉴于广东开办洋行,为广东富商,伍崇曜也曾经营怡和行。鸦片战争时曾

  • 朱子论语集注训诂考

    二卷。清潘衍桐辑。衍桐一名汝桐,字峄琴,广东南海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朱子注《论语》,长于义理,也不废训诂,而世儒却诋朱子不明训诂。是书是衍桐为官浙江学政时,命诂经精舍诸生

  • 元史续编

    十六卷。明胡粹中撰。粹中名由,以字行。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永乐中为楚王府右长史,博通经史。粹中病明初修《元史》详于世祖以前攻战之事,而略于成宗以下治平之迹,因撰此书。全书为编年体,起自世祖至元十三年

  • 定变录

    六卷。明许徽编。许徽,浙江人。生卒及仕履均不详。该书是由多部书汇编而成的,主要记载副都御史张佳允事迹。其六部书是:《滑县擒盗记》一卷,黎阳人卢楠撰。《靖皖纪事》一卷,云间人莫如忠撰。《宜抚降罚记》一卷

  • 金石录

    三十卷。宋赵明诚撰。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又作德父、德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省)人,著名金石学家。北宋徽宗初年,为太学生,醉心于收藏金石铭刻。以门荫入仕,更加尽力传写未见之书,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