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交泰韵

交泰韵

一卷。明吕坤撰。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又号心吾,宁陵(今河南宁陵县)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授襄垣知县,调大同,征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再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后召为左佥都御史,迁邢部左、右侍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因上疏言国事被劾罢职。卒于家。天启初赠刑部尚书。另著《四礼疑》、《四礼约言》等。吕氏鉴于传统反切难以掌握,遂从实际口语出发,改变七音三十六母、十三门十六摄等拼切字音之法,主张“信口便是法门”,纯从唇吻制作反切。‘是编乃所立切韵简要之法,仅有序文、凡例、总目,而未及成书。然书之体要则已具括于是”(《四库全书提要》)。“未及成书”的是韵书部分,“总目”是一部韵图,成于万历癸卯(1603年)。称“交泰”是取天地相交之意,杂有理学观念,谓反切上下字“上下呼应”如天地相交。他去掉助纽字(如“经坚”等),用切合实际读音的反切上下字直接拼切。吕氏所定反切条例主要是“切字之体,二字切一声,凡平声字,二切皆以平声;上声字,二切皆上声…”他强调以同调(特别是阴、阳平)字为反切字,如“通”字本作他红切,他改作他翁切。他的反切重阴阳和分平上去入四声,上下字之间注意搭配,同韵同调的字用相同的切下字,而平声字则以入声字为切上字,入声以平声为切上字。《四库全书提要》云:“其法于平声之字各以阴阳相切,如‘同’字旧用徒红切,‘通’字旧用他红切,坤则以为‘他红’二字仍切‘同’字,不切‘通’字,改‘通’字为他翁切。又上去二声各以本声为母,如‘宠’字用楚陇切,‘送’字用素瓮切之类。平入二声则互相为母,如‘空’字用酷翁切,‘酷’字用空屋切之类。”吕氏分二十一个韵类,所依据的是当时的实际口语。入声韵配阳声韵。吕氏说有九韵四声齐备,十二韵仅有三声,如是则共有七十二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斥其“分部纯用河南土音,并盐于先,并侵于真,并覃于山,支微齐佳灰五部俱割裂分隶,则太趋简易。”分声调为平上去入,平声隐含阴阳两类。韵图以韵类为纲,一韵之内再分为阴阳。每图纵列平上去入四声,每字之下注明反切,一类字之后列“外附”,收录来自外韵的字;列“内附”,收录认为本属同类的字。吕氏云:“本韵不叶而寄于他韵之末者,谓之外附;本身不叶而寄居本韵之末者,谓之内附。”《交泰韵》语音系统的基础是“中原雅音”,即当时河洛一带的语音。吕氏说:“余所收以中原雅音为主。”“河洛不南不北,当天地之中,为声气之萃。我朝《正韵》,皆取裁焉。”这种“中原之音”是明代共同语的正音(雅音),是官方语音。吕氏云:“高庙(明太祖)召诸臣而命之云: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须以中原雅音为定……万历中,余侍玉墀,见对仗奏读、天语传宣,皆中原雅音。”《交泰韵》有《吕新吾全集》本。

猜你喜欢

  • 小学类

    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教授六艺,故礼、乐、射、御、书、数都称为“小学”。汉代始以“小学”为文字训诂学的专称,隋唐以后,小学类的书籍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支。也有人将金石刻文、书法书

  • 片玉集校记

    一卷。朱孝臧(1857-1931)撰。朱孝臧事迹见《淮海居士长短句校记》辞目。孝臧先得汲古阁旧藏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又得士礼居别藏陈注本,更以元巾箱本毛本及《花庵词选》、《阳春白雪》、《乐府雅词》、

  • 来鹤亭诗

    八卷。《补遗》一卷。元吕诚撰。诚字敬夫。生卒年不详。昆山(今属江苏)人。曾于园林养一鹤,后有鹤自来为伍,园筑来鹤亭,并以名诗集。集中第一卷多岭南诗。第八卷诗内有洪武癸酉纪年。癸酉为洪武二十六年(139

  • 秦宥横事略

    一卷。作者不详。该书记秦树声生平事实。树声字宥横,河南固始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广东提学使。为官云南时,正与英国有边界纠纷,代滇督杨良草奏言不可许者六,必可争者九,为英人所畏

  • 续汇刻书目

    ①十二卷,补遗一卷。清傅云龙辑。傅云龙,字懋元,浙江德清人,官兵部郎中、直隶候补道。仿效顾修《汇刻书目》,收其所未收者五百余种,其中误列类书纲目若干,亦似顾氏。有光绪二年(1876)北京善成堂刊巾箱本

  • 武王伐纣平话

    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别题《吕望兴周》。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商周朝代更替故事。卷上起自妲己入宫受宠,文王姬昌谏而纣王不听。卷中记纣王无道,与妲己恣意淫乐,并残害

  • 重编琼台会稿

    二十四卷。明邱浚(1418-1495)撰。邱浚,字仲深,号琼台,别署赤玉峰道人,琼山(今属山东)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迁学士,后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庄。著有

  • 南川稿

    十二卷。明陶谐(1474-1546)撰。陶谐,字世和,号南川,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嘉靖初累迁兵部左侍郎,总督两广军务。著有《南川稿》、《陶庄敏集

  • 九经字样疑

    一卷。清孔继涵(详见《五经文字疑》)撰。本书与《五经文字疑》为同时之作。因此书中对石刻缺字,根据马本增补的加以著录,对石刻阙字,马本不缺,因疑而不予以增补的,也加以著录。就象《五经文字疑》一样,本书也

  • 后汉书琐琐

    六卷。明郝敬撰。郝敬有《前汉书琐琐》已著录,书前有自序,此书当在《前汉书琐琐》之后成书的。《后汉书琐琐》与《前汉书琐琐》体例相同。只是采录的旧注及他自加的铨释,比《前汉书琐琐》少。况诠释中各有所长。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