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丧礼或问

丧礼或问

一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是书前面有刘捷序:“吾友望溪,出《丧服或问》质余,则狱中所著,其于先王制礼之意,有灼知曲尽,而非传注所能及者。余欲广其传,固止之日无其行而有其言,可增吾耻。余退而思之,古圣贤之论丧可谓切至,而世鲜能行,以未知礼之所由制,故未能反求诸身以自省察。使观是编者,亦如望溪之自讼而惧且慙,不犹可无悖于丧之疏节,故刊而布之,并载其言,以俟后之君子。”(序末题“雍正四年刘捷古塘氏撰”。)是书《丧礼或问》,在《仪礼》者自“丧礼不及高祖,父在为母齐衰期”,至“母姊妹之服隆于母之兄弟”,共有二十七章。在《戴记》者,自“在娶室之中,非时见乎母,不入门”,至“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总共五十五章。按:《仪礼》对其丧礼的记载,最为完备,而后代则有很多更改。如父在为母齐衰期,妇为舅姑齐衰期之类,近代则都加重。武氏之制,父在为母齐衰三年,洪武之制,则又加重为斩衰。是书认为古之为丧责其实,后世为丧侈其文,古者服有厌降,而居处饮食一如其常期。是文虽屈而不害其实之伸,若实之亡而徒以三年为隆,是相率而为伪。又论妇为舅姑齐衰期,言妇之痛其舅姑,信及子之半,可以称妇顺,其义之重,比于孙之丧,其礼不可谓不隆重,后世易以斩衰三年将责其诚,抑任其伪。由此可知,非圣人不能作礼,此论的确不错。胡氏《正义》采莘学泉说,人之亲其父,常常不如亲其母,同母于父者,人情之私,适应于武氏之制,至千百年没有人能对其加以纠正,反而进一步加重。胡氏《正义》认为今有圣人作,于此必有所不安,然而,今五洲大同,夫妻平等,竟然不可改变,则母丧同父,将成为万世定制。又《戴记或问》内,认为嫂叔无服,先王制礼,使人与禽兽相区别,这又有待于进一步商榷。按:贞观十四年(640)魏征等人已经有长年之嫂,遇孩童之叔,躬劳鞠养,情若所生,等他死后,就推而远之,求之本原,深所未谕,因而,有服小功之制。《韩昌黎集》于嫂郑志曰“兄命服以期”。此则小功为服,也是曲体人情天理之至,不能根据变礼对其进行指责。但是,此书重在保存古礼,虽然难于完全做到,当然属于守经之论。只是对于大夫为其父母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则多指为王莽、刘歆所增窜,则近于疑经,这一点似乎不合时宜。此书有抗希堂集本。

猜你喜欢

  • 周易通略

    一卷。明黄俊撰,黄俊字熙彦,丰城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曾任国子监助教。诸生问业,先授以四书会要,后编集先儒成说,《易》三十三条、《书》二十八条、《诗》二十一条、《春秋》十七条、《礼记》十条,五经各为一卷

  • 性图

    一卷。清黄采(生卒年不详)撰。黄采字亮公,号复堂,南城(今属江西)人。师事谢文游,笃志力学。著《圣图愿学录》、《圣学汇编》等。此书立为六图,以阐发心性之旨。一曰《性图》,二曰《心图》,三曰《情质图》,

  • 扬州水道记

    四卷。刘文淇撰。刘文淇,字孟瞻,江苏仪征人。父锡瑜,以医名世。文淇孝养承志,能得观心。稍长即精研古籍,贯串群经。其据《左传》、《吴越春秋》、《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诸书,谓唐宋以前,扬州地势南高北下

  • 春秋平议

    一卷。清朱骏声(详见《仪礼经注一隅》)撰。作者认为《春秋》一经聚讼纷然,《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家各有是非,杜预、何休、范宁三家的注解往往袒护本传。于是他取《春秋》三传,参合杜预、何休、范宁

  • 寿张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刘文煃修,王守谦纂。刘文煃字星伯,黔南人,举人出身,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寿张知县。王守谦字子约,江苏淮安人,举人出身,曾任江西雩都知县。刘文煃掌寿张后,见康熙旧志距当时已百数十年

  • 藏征录

    不著撰人。据说为嘉庆时四川派往两藏粮务通判所撰。主要记载西藏的情况,于宗教源流记录尤详。

  • 石鼓文音释

    共四卷(《石鼓文音释》三卷,《附录》一卷)。明杨慎(1488-1599)撰。杨慎生平著述,见《奇字韵》。此书卷一为石鼓古文,卷二为音释,卷三为今文。附录则为唐韦应物至明李东阳等所作石鼓诗,凡五篇。卷首

  • 青屿稿存

    清张安絃(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张安絃,字琴父,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是稿存无卷数,有人评论称其文以才气胜,而喜于修饰;其诗音节疏放,辞语尚欠锤炼。故而无传世名篇。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总目》列入

  • 周官集注

    十二卷。清方苞(1668-1749)撰。方苞字凤九、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散文学家,古文“桐城派”代表之一。曾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康熙五十年(1711)受《南山集》案牵连入狱,雍正元年(172

  • 节妇传

    十五卷。清杨锡绂(1701-1768)撰。杨锡绂字方来,号兰畹,清江(今属广西)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漕运总督。除本书外,尚著有《四知堂文集》等。《节妇传》记述清朝前期节妇烈女的事迹,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