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景廷宾起义

景廷宾起义

《辛丑条约》签订后,直隶广宗知县魏祖德等地方官吏勒索“摊派赔款”,激起群众抗争。广宗县北东台村武举景廷宾被推为联庄会总团头。在钜鹿县待机再起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与景廷宾决定联合行动。直督袁世凯欺骗群众,将魏祖德撤职,换上赵馔任广宗知县。赵分化联庄会,拉拢景廷宾不成。袁世凯于1902年3月3日(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派军进攻东台村,景廷宾指挥联庄会奋起还击,打伤营管带鲍贵卿。由于出现奸细,又有庄头动摇,景廷宾堂弟景贞等牺牲,助手刘永清负伤。景廷宾率众突围转战钜鹿,与赵三多所率义和团余部会合。4月23日(三月十六日)在钜鹿县厦头寺正式起义,提出“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口号,参加起义的约三、四万人,推景廷宾为龙团大元帅,刘永清为副元帅,赵三多为主将,参加过义和团的南和县水月寺老慈和尚(原名郝振邦)为军师。起义军攻威县,破官军,声威大振。直、豫、鲁三省交界饥民、游勇、义和团余部纷纷加入。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压力下,令袁世凯派出所部武卫右军等新军, 由段祺瑞、倪嗣冲统率“进剿”。德、日军四千余人、法军二千三百余人也由北京开往广宗“助剿”。起义军在中外敌人夹击下转战河南成安、临漳(今属河北省),陷入重围,景廷宾被捕,并于7月25日(六月二十一日)在威县英勇就义。赵三多不久亦被叛徒出卖而牺牲,起义失败。景廷宾起义转战直,鲁、豫三省二十四州县,扬起“扫清灭洋”的旗帜,表明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把反帝、反封的斗争推进到新阶段。

猜你喜欢

  • 李巴条约

    见“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 策勒村事件

    民国初年沙俄在新疆侵略扩张所制造的中俄交涉事件。新疆毗邻沙俄,不断遭受沙俄侵扰。沙俄借口代管俄侨和商务,在新疆各地非法指派阿克沙哈勒(译意为“商约”、“商头”),从事搜集情报和诱骗中国居民加入俄籍的勾

  • 字院

    西夏朝廷文翰机构。大庆二年(公元1037年),西夏仿唐宋翰林学士院之制,分设夏字院(又称国字院)和汉字院,作为文翰机构。凡送达宋朝的公文皆由汉字院以汉文字撰拟,旁列夏文字以为对照;凡国内诰牒文书皆由夏

  • 文天祥抗元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二月,元军东下,文天祥为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组织各族抗元武装万人,要求冒死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八月,改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遣师救援临安门户独松关(今浙江安吉东南),

  • 霅川之变

    南宋宁宗无子嗣,乃以皇侄贵和为皇子,更名为竑。竑对当时专权的史弥远不满,发誓日后即位必贬黜之。语泄,史弥远遂决意改立皇子。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闰八月,宁宗死,史弥远等矫诏废黜赵竑,而拥戴宗室赵

  • 陈洪进纳土

    割据福建漳、泉一带的陈洪进,人少势弱,为对付吴越、南唐的侵凌,而主动靠近宋朝,接受其节度使封号, 称臣纳贡。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四月,入朝宋太宗,又为保持自身地位,上表献其二州、十四县地,受到

  • 杂家

    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混合各家思想、融会贯通而成一家之言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并指出该派思想“兼儒、墨,合名、法”的特点。其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吕氏春秋》亦称《吕览

  • 梃击案

    明末“三案”之一。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日,张差持枣木棍打进太子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内侍,被执。巡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病上奏。后经刑部会十三司官王之寀等再审,张差供系郑贵妃

  • 镇江之战

    鸦片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1842年7月(道光二十二年六月)英军逼近镇江,清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军防守城外,副都统海龄(满族)率驻防旗兵千人及绿营兵六百人据守城内。7月21日(六月十四日)在

  • 三衙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北宋初年,改后周禁军殿前、侍卫二司之制,分设殿前都指挥使司(简称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侍卫马军司、马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侍卫步军司、步司),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