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中英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

原称《中英续增条约》,1860年10月24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英国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恭亲王奕訢代表清政府在北京礼部大堂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签订。共九款,除了承认中英《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外,英国又攫取了如下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九龙司为英国领地, “归英属香港界内”;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的对英赔款增至八百万两,赔款陆续由海关税收内扣缴。该约的签订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侵略以及残酷的人口掠卖活动。

猜你喜欢

  • 审计院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直隶于总统的财政监督机关。1912年暂设审计处,1914年改审计院。按《审计法》,其职权为:稽核支出、审计决算、检查国库、簿记、官产、国债。法律规定严密,但统治者可以通过特殊方式借

  • 提举常平司

    又称仓司、庾司。宋代诸路掌管常平仓等事务的官署。神宗熙宁(公元1068年-1077年)初,先于河北、陕西置提举常平官,旋即推广于各路遍置。哲宗继位后一度罢置,并其事于提点刑狱司。绍圣(公元1094年-

  • 七擒孟获

    诸葛亮平定南中(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洲一带)叛乱事件。刘备死后不久,蜀汉南中地区,各郡少数民族首领乘机叛乱,意欲摆脱蜀汉政权。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进军南中地区,先后消灭了越嶲郡

  • 中外纪闻

    清末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报纸。初名《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在北京创刊。出到四十五期时,因与外国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同名,被诘问,于是从四十六期起,即从12月16

  • 蒙古畏兀字

    成吉思汗时期创制的一种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前,蒙古原无文字,习以刻木或结草纪事。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后,令被俘的乃蛮掌印官畏兀人塔塔统阿以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教授蒙古贵族子弟。畏兀字即古回鹘

  • 潮州黄冈起义

    清末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当萍浏醴起义策划进行之际,孙中山还致力于策动两广地区的起义, 意在据有两广以进取长江,然后大举北伐推翻清廷。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春,孙中山在河内设立筹划起义的总机关,积

  • 刘汝国起义

    明代后期鄂皖农民起义。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在今安徽、江西、湖北交界地区,爆发刘汝国领导的农民起义。刘汝国,号少溪,工匠出身,参加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南)梅堂领导的起义,不久,梅堂牺牲,刘汝国继

  • 唐末农民大起义

    九世纪中叶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包括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爆发的以裘甫为领袖的浙东起义、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爆发的以庞勋为领袖的徐泗起义、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爆发的以王仙芝、黄巢为领袖

  • 铁榜

    明初,朱元璋命令将限制公侯特权的规定铸于铁板, 称“铁榜”。明初开国功臣,包括李善长、徐达等六国公,汤和、周德兴等二十八列侯,皆为世袭贵族。这些统治集团上层人物, 依靠特权,纵容豪奴破坏法纪,鱼肉平民

  • 中法续增条约

    见“中法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