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皇甫冉

皇甫冉

【生卒】:约717—约770。一说723—767,误

【介绍】:

唐代诗人。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郡望安定(治今甘肃泾川北)。皇甫曾兄。十岁能属文。十五岁文章老练,张九龄深为叹异,谓其作品清颖秀拔,有南朝文学家江淹、徐陵之风。后得萧颖士李华推引。天宝十五载(756)进士及第。至德中授无锡尉。入为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约大历元年(766)河南节度使王缙辟为掌书记。二年(767)迁右拾遗,转右(一作左)补阙。奉使江东,约五年(770)卒于家。世称皇甫补阙。与王维刘方平刘长卿灵一陆羽等友善酬唱。工诗,与其弟齐名,时人比为西晋诗人张载、张协兄弟,实际冉成就较高。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推为词场先辈,与钱起郎士元相伯仲。多酬赠寄送、题咏登临之作,四、五、六、七言及杂言、骚体兼备,尤工律诗。《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等少数篇章,抒写忧时伤世之情,较能反映社会现实。《归渡洛水》、《途中送权三兄弟》、《送李录事赴饶州》、《酬张继》等多数诗作,主要写离别相忆之愁和羁旅失意之悲。咏写巫峡风光的《巫山高》是晋宋以来同类题材中最佳之作。《送别》、《出塞》、《刘方平壁画山》等较有特色。也有一些是应酬文字。所作思致新奇,文辞秀美工巧,神幽韵洁,风格清迥。独孤及称:“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涵咏风、骚,宪章颜、谢。至若丽曲感动,逸思奔发,则天机独得,有非师资所奖。”《酬袁补阙中天寺见寄》“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秋日东郊作》“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等句,也深受论者称赏。有遗作三百五十篇,皇甫曾编定,独孤及作序。《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皇甫冉诗集》三卷,有散佚。传世诸本卷帙、篇数不一,《四部丛刊三编》影明刊《皇甫冉诗集》七卷。《全唐诗》编为二卷,存诗约二百三十篇,且间杂他人之作。《全唐诗补编》补诗七首。事迹见唐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新唐书·萧颖士传》附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三。储仲君有《皇甫冉诗疑年》。

【生卒】:717?—770?

【介绍】:

字茂政。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丹阳(今属江苏)人。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叹异之。天宝十五载(756)进士,授无锡尉。后任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大历初,入王缙河南幕,为节度掌书记。二年,迁左拾遗,转右补阙。奉使江表,因省家至丹阳,约卒于大历四、五年(769、770)间,享年五十四。冉工诗,与弟曾并称,人称“二皇甫”。诗风清俊,然边幅较狭。高仲武曰:“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中兴间气集》卷上)现存诗230余首,《全唐诗》编为2卷。

猜你喜欢

  •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介绍】:白居易《杭州春望》颈联。柿蒂,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梨花为双关语,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此联写红袖飞舞织绫锦,酒旗飘动招游人的杭州

  • 东方虬

    【介绍】:祖籍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或谓汉东方朔后裔。武后时任左史、礼部员外郎。工诗,陈子昂备赏其《孤桐篇》,认为饶有风骨,有金石之声。《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补录1首。

  • 郭泰碑铭

    据《后汉书·郭太传》载:郭太死后,朋友们一起为他刻石立碑,蔡邕撰写碑文,接着对涿郡卢植说:“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后因以“郭泰碑铭”称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的碑文。罗隐《圉城偶作》:

  • 杨汉公

    【生卒】:?~862?【介绍】:字用乂,行九,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元和八年(813)进士,官至宣武、天平两节度使。咸通三年(862)前后卒。有史才,尝预撰《穆宗实录》。《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

  • 鹦鹉洲

    原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外长江中。东汉末年,文学家祢衡因任性傲物,被江夏太守黄祖杀害。黄祖后悔,葬以厚礼,并在祢衡作《鹦鹉赋》的沙洲上修墓树碑,墓旁建祠,此洲因而得名鹦鹉洲。明末,原鹦鹉洲消失。清乾隆时

  • 丰城气

    指丰城宝剑的剑气。其气上冲斗牛,故用以比喻人的豪情壮志。杜甫《咏怀二首》之一:“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参见“丰城剑”。

  • 尺布可缝

    指兄弟相斗,不能相容。贯休《行路难五首》之四:“古人尺布犹可缝,浔阳义犬令人忆。”参见“尺布谣”。

  • 郑南金

    【介绍】:生卒年里不详。中宗时曾官司勋员外郎。《全唐诗》存诗1首。

  • 六对

    唐初上官仪提出的格律诗的六种对仗方法。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诗苑类格》:“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

  • 贾岛野居

    张籍《过贾岛野居》:“青门坊外住,行坐见南山。”据此知贾岛野居在长安东门外。或即原东居。参见“原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