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李夔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不详。武后时为汴州司户。使至汴州逢宋之问,赋诗一首,宋之问亦有《答李司户夔》诗。《全唐诗》存诗一首。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一三。

  • 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

    高嵩考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出版。所谓“残卷”,是指现藏巴黎图书馆的“伯2555”号敦煌写本唐人诗集残卷。高氏认为是唐德宗建中年间河西重镇张掖、敦煌陷于吐蕃后,被蕃军解往青海湖东侧监禁的两位

  • 郤诜枝

    喻科举中第。和凝《小重山》词:“正是神京烂漫时,群仙初折得,郤诜枝。”参见“郤诜”。

  • 吴璋

    【介绍】:唐末至五代初在世。仕于吴越,天祐四年(907)以都监使除温州制置使。生平余事无考。《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1首。

  • 唐诗学引论

    ①陈伯海著。知识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2月第3次印刷。该书是一部从宏观角度论述唐诗的特质、渊源、流变、体式以及唐诗学学科建设等问题的专著。全书除“序说”、“余论”外,分为“

  • 恰如

    正如,正似。刘商《送豆卢郎赴海陵》:“看取海头秋草色,恰如江上别离心。”韩愈《盆池五首》之一:“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 鹏虱

    大鹏与虱子。比喻大小悬殊的二物。陆龟蒙《杂讽九首》之二:“况将鹏虱校,数又百与十。”

  • 题张老松树

    【介绍】:宋之问作。咏松是古典诗歌中常见主题。以岁寒不雕的英姿比附特立不群的人格,是士大夫文人美好的寄托,此诗的立意即本于此。大概因为吟咏对象性质的独特性,诗人尽力脱去平时萎弱的面貌,而从汉魏古风中寻

  • 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

    【介绍】:孟浩然《途中遇晴》诗句。景,日光。二句写雨止初霁时斜阳清晖、山高云低的山中黄昏景色,历历如画。

  • 麻姑搔背

    据晋葛洪《神仙传·王远》载,仙人王远与麻姑降于蔡经家,“麻姑手爪似鸟,经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也。’远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其爪可爬背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