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人物>项羽

项羽

【生卒】:前232—前202

【介绍】:

楚霸王。秦末下相人,名籍,字羽。战国末年楚将项燕之后。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陈胜起事,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吴中响应。梁败死,羽将其军,拥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秦将章邯围赵,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羽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至安阳逗留不前,羽杀义而进兵,击破秦军主力于钜鹿。进军关中,杀子婴,焚宫室。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诸侯王。继与刘邦争衡,后为汉军困于垓下,兵少粮尽,四面楚歌,乃突围至乌江,自刎死。


【生卒】:前232—前202

名籍。秦朝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出身战国时楚国贵族。初与其叔避仇隐居吴中,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起义,渡江西进击秦。项梁死后,继续率其起义军战斗。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宋义为上将军,任他为次将率兵救赵,军至安阳,宋义观望逗留,他杀宋义,率军渡漳水北进,在巨鹿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诸侯王。后与刘邦争夺统治权,双方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最后在垓下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自杀。(,参见《史记》)


【生卒】:前232—前202

【介绍】:

楚霸王。秦末下相人,名籍,字羽。战国末年楚将项燕之后。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陈胜起事,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吴中响应。梁败死,羽将其军,拥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秦将章邯围赵,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羽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至安阳逗留不前,羽杀义而进兵,击破秦军主力于钜鹿。进军关中,杀子婴,焚宫室。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诸侯王。继与刘邦争衡,后为汉军困于垓下,兵少粮尽,四面楚歌,乃突围至乌江,自刎死。


【生卒】:前232—前202

名籍。秦朝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出身战国时楚国贵族。初与其叔避仇隐居吴中,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起义,渡江西进击秦。项梁死后,继续率其起义军战斗。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宋义为上将军,任他为次将率兵救赵,军至安阳,宋义观望逗留,他杀宋义,率军渡漳水北进,在巨鹿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诸侯王。后与刘邦争夺统治权,双方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最后在垓下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自杀。(,参见《史记》)


【生卒】:前232—前202

【介绍】:

楚霸王。秦末下相人,名籍,字羽。战国末年楚将项燕之后。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陈胜起事,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吴中响应。梁败死,羽将其军,拥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秦将章邯围赵,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羽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至安阳逗留不前,羽杀义而进兵,击破秦军主力于钜鹿。进军关中,杀子婴,焚宫室。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诸侯王。继与刘邦争衡,后为汉军困于垓下,兵少粮尽,四面楚歌,乃突围至乌江,自刎死。


猜你喜欢

  • 杨栋

    【介绍】:宋眉州青神人,字元极,号平舟。理宗绍定二年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除宗正少卿。进对谓己三十年所持惟正心修身之说。迁太常少卿、起居郎,差知滁州。度宗景定间累拜参知政事。其学本于周、程,曾主上蔡书

  • 元简

    【生卒】:?—499【介绍】:北魏宗室,鲜卑族,字叔亮。文成帝子。孝文帝太和五年封齐郡王,为内都大官,官至太保。孝文帝优礼待之。性好酒,不能理公私之事。妻常氏,干练综理家事,断简酒,乃至盗窃或向侍婢乞

  • 李布

    【介绍】:宋南康军建昌人,字公南。李常弟。博学有俊才,与常齐名,时号“二李”。早卒。

  • 王维

    【生卒】:699-759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以诗画闻名于开元、天宝间。擅长五言诗。书画精妙,笔迹雄壮,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晚年长斋,笃信佛教。有别墅在蓝田辋川,

  • 夏士友

    湖北江夏(今武昌)人。佣力养母,有孝行。妻与母纠纷,休其妻。

  • 林千之

    【介绍】:宋平阳人,字能一。博洽好古,为江万里诸人所知。累官知信州。元初居乡里,以翰墨自娱。有《云根痴奄集》。

  • 祥福

    【生卒】:?—1841【介绍】:清满州正黄旗人,玛佳氏。嘉庆间由亲军累擢冠军使。道光间从罗思举镇压赵金龙起事,擢至湖南筸镇总兵。鸦片战争间率兵援粤,守乌涌炮台,力战死。

  • 陶正祥

    【生卒】:1732—1797【介绍】:清江苏苏州人,字庭学,号瑞庵。少贫,以贩书为业。后寓居京师。精通版本学,所开书坊名五柳居,当地藏书家、书商访书皆诣之。乾隆间《四库》馆开,受朱筠之荐,任搜访秘书官

  • 李义府

    【生卒】:614—666【介绍】:唐瀛州饶阳人,迁居永泰。善属文。太宗时以对策擢第,授门下省典仪。以文翰见知,历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高宗时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进弘文馆学士。与许敬宗等支持立武后,

  • 张徽

    【介绍】:宋复州景陵人。与司马光、范纯仁友善。官朝议大夫、上柱国致仕。以诗名。有《沧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