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司马颖

司马颖

【生卒】:279—306

【介绍】:

西晋河内温人,字章度。晋武帝子。封成都王。镇邺。晋惠帝立,八王乱起,赵王司马伦篡位,颖与齐主司马冏起兵讨灭赵王伦。长沙王乂杀齐王冏,颖又与河间王司马颙攻乂。东海王司马越囚乂。颖以皇太弟司马遥制朝政。永兴初,挟帝至邺。安北将军王浚攻颖于邺,败之。奔长安,河间王颙专政,废颖归藩。东海王越起兵迎帝还洛,颙复拜颖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统兵迎战东海王越,战败奔河北,被杀。


【生卒】:279-306

字章度,司马炎子。太康末,封成都王,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后为镇北大将军,镇邺城。永康二年(301),与河间王顒等起兵攻入洛阳,杀赵王伦,为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辅政。后还镇邺。不久又与长沙王乂、齐王冏发生矛盾,与司马顒连兵攻司马义、司马网。永安元年(304),为丞相,自立为皇太弟。王濬攻邺,南撤至洛阳。张方挟惠帝拥颖到长安,司马顒废颖归藩。永兴三年(306),东海王越起兵迎惠帝。颖从洛阳出逃关中,途中被刘弘俘获,至邺被杀。


【生卒】:279—306

【介绍】:

西晋河内温人,字章度。晋武帝子。封成都王。镇邺。晋惠帝立,八王乱起,赵王司马伦篡位,颖与齐主司马冏起兵讨灭赵王伦。长沙王乂杀齐王冏,颖又与河间王司马颙攻乂。东海王司马越囚乂。颖以皇太弟司马遥制朝政。永兴初,挟帝至邺。安北将军王浚攻颖于邺,败之。奔长安,河间王颙专政,废颖归藩。东海王越起兵迎帝还洛,颙复拜颖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统兵迎战东海王越,战败奔河北,被杀。


【生卒】:279-306

字章度,司马炎子。太康末,封成都王,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后为镇北大将军,镇邺城。永康二年(301),与河间王顒等起兵攻入洛阳,杀赵王伦,为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辅政。后还镇邺。不久又与长沙王乂、齐王冏发生矛盾,与司马顒连兵攻司马义、司马网。永安元年(304),为丞相,自立为皇太弟。王濬攻邺,南撤至洛阳。张方挟惠帝拥颖到长安,司马顒废颖归藩。永兴三年(306),东海王越起兵迎惠帝。颖从洛阳出逃关中,途中被刘弘俘获,至邺被杀。


【生卒】:279—306

【介绍】:

西晋河内温人,字章度。晋武帝子。封成都王。镇邺。晋惠帝立,八王乱起,赵王司马伦篡位,颖与齐主司马冏起兵讨灭赵王伦。长沙王乂杀齐王冏,颖又与河间王司马颙攻乂。东海王司马越囚乂。颖以皇太弟司马遥制朝政。永兴初,挟帝至邺。安北将军王浚攻颖于邺,败之。奔长安,河间王颙专政,废颖归藩。东海王越起兵迎帝还洛,颙复拜颖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统兵迎战东海王越,战败奔河北,被杀。


猜你喜欢

  • 查道

    【生卒】:955——1018字湛然,歙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初,落发为僧。端拱进士。历秘书丞、左正言、知襄州等。大中祥符元年(1008),以刑部员外郎,预修《册府元龟》。三年,为龙图阁待制,加刑部郎

  • 丁焴

    【介绍】:宋阶州福津人,字晦叔,性刚直。累官太府少卿。宁宗嘉定间出守平江府,迁利州路安抚使,兼知兴元府,决事明白,为吏民所信服。

  • 江方兴

    【生卒】:?—466【介绍】:南朝宋济阳考城人。其先为晋大族。宋明帝时为宁朔将军,讨晋安王刘子勋叛乱有功,为太子左卫率。病卒。

  • 曹珖

    字用韦,初名珍。以避讳改。益都(今属山东)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南京太常少卿。“红丸”案起,力言宜穷追奸状。天启初,为太常大理卿。魏忠贤乱政,遂告归。又为御史卢承钦诋毁中伤,

  • 徐致靖

    字子静,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今北京)。光绪进士,授编修,升侍读学士,戊戌变法时,先后上疏荐举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请改试策论,裁减冗官、练重兵,并荐袁世凯主军事,皆被采纳,升礼部右侍郎。变法失败,

  • 口儿吉

    【生卒】:?——1311阿速部人。忽必烈时,他以百户随从阿术伐宋,因功为大宗正府也可扎鲁花赤。后领阿速军随从征伐海都。至大元年(1308)升为广威将军。【生卒】:?—1311【介绍】:元人,阿速氏。宪

  • 阳鹜

    字士秋,右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县)人。父阳耽,仕慕容廆为东夷校尉。清素好学,睿智有才识。初为平州别驾,屡献安国良策,深得慕容廆赏识。慕容廆称燕王,授左长史,随军东西征伐,出谋划策。慕容皝时,官至太尉。【

  • 宋嘉乐

    【介绍】:元上党人。优伶。善画人物,骨格姿态,俗工莫及。亦能画墨竹,小景绝佳。

  • 陆行直

    【介绍】:明苏州府吴江人,字季衡。洪武中,以人才授柳州通判。工诗画。

  • 赵铨

    【介绍】:明江西庐陵人,字仲衡。精岐黄之学,善太素脉。以贡为灵寿知县,调霍山。有《春风堂集》、《不亭医案》、《岐黄奥旨》、《诸家医断》、《太素脉诀》、《体仁汇编》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