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黑旗军

黑旗军

①清末宋景诗(1842—?,山东堂邑人)所领导的农民武装。 ②清末刘永福(1837—1917)领导的壮汉农民武装。永福,字渊亭,本名业,广西上思人,初为壮族农民军首领延陵王吴陵云、吴亚忠部将。清同治七年(1868),吴部失败后,率余部,在中越边境地区继续坚持斗争,更名“黑旗军”,以打黑旗为号,故名。其将领及部众多为壮族农民,如著名的前营主将黄守忠、右营主将吴凤典等均为壮族。同治十二年(1873),法国侵略越南北方时,应邀进入越南抗法援越,全歼敌军,击毙法将安邺,刘受越南阮氏王朝封为三宣副提督。光绪九年(1883),又于河内城西纸桥痛歼法军,击毙侵略军主将李威利,史称“纸桥大捷”,刘再受封为一等男爵。中法战争时,被清政府收编,参加抗法战争,多立战功。光绪二十年(1894),移驻台湾,次年在台南同各民族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军,因孤军无援,被迫撤回广东。

猜你喜欢

  • 博索府路

    见“婆娑府路”(2128页)。

  • 谈马颜

    我国宋代岛屿名。《诸蕃志》载:“流求国(指台湾岛),当泉州之东,舟行约五六日程。……旁有毗舍耶、谈马颜等国”。日人藤田丰八《岛夷志略校注》:“此乃《东西洋考》、《海国闻见录》之红豆屿是也”,即今之兰屿

  • 汉西域传补注

    书名。清徐松撰。2卷。作者于嘉庆十六年(1811)谪戍伊犁,曾亲历天山南北路,调查山川道里、风土人情,以其亲身闻见,兼采有关记述,对《汉书·西域传》所载葱岭东西史地,进行考证,述其变迁沿革,作此补注。

  • 阿虚部落

    清代甘孜色达草原果洛藏族支系。明末蒙古占据果洛地区,果洛部落被迫向东南农区迁移,其中一部分在阿虚骨系第三代头人阿虚晋巴加率领下,移居今阿坝多柯河畔,其后裔遂以阿虚为部名。共传13代,历数百年。明末清初

  • 讹罗绍甫

    西夏大臣。党项族。仁宗时殿前太尉讹罗绍先弟。官居殿前马步军太尉。乾祐三年(1172)四月,被派遣与枢密直学士吕子温、匦匣使芭里直信赴金朝贺金世宗上尊号。六年(1175)十二月,以兴庆尹官职受命与翰林学

  • 阿木河

    见“妫水”(1261页)。

  • 蜀身毒道

    见“西南丝道”(704页)。

  • 科布多界志

    见“中俄科布多界约” (302页)。

  • 莫何

    中国古代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官号。诸史籍亦译作莫弗、莫贺弗、莫何弗、莫何去汾、莫贺咄、莫弗纥等。见于匈奴贺兰部、乌桓、柔然、高车(敕勒)、室韦、契丹、乌洛侯、突厥等民族。《通典·边防十三·突厥上》云:“

  • 自楼

    彝语音译。民主改革前四川凉山昭觉滥坝等地区彝族奴隶社会中所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一自楼撒播种子1.5至2石。租种一自楼土地,须交纳地租1.2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