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昌

高昌

①西域古地名。西汉在车师前国设高昌壁,为汉军营垒之一。东汉戊己校尉居高昌壁。历三国至东晋初,戊己校尉治所都在高昌(城)。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张骏设高昌郡。后历为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重镇。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至和平元年(460)间为北凉残部所据。后来汉人阚伯周、张孟明、马儒、麹嘉及其子孙相继在此称王,即以高昌为都城。唐贞观十四年(640)置西州及高昌县,均以此城为治所。五代至宋,为高昌回鹘都城,又称西州。辽、金时称和州,元称哈剌火州,明称火州。遗址为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南阿斯他拉南之“高昌故城”。城三重。外城方形,周长5公里。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宫城居北。今尚存建筑基址多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②西域古国名。北魏和平元年(460)阚伯周为高昌王,为汉人在高昌称王之始。太和五年(481)敦煌人张孟明为高昌王,后为国人所杀。当地人另立马儒为王。太和二十一年(497)或稍后,高昌人又杀马儒而立金城(今甘肃兰州)榆中人麹嘉为王。是为麹氏王朝之始。境内多汉人,制度拟中原。数传至麹伯雅,遣使朝隋,贡方物,娶隋华容公主为妻。其子麹文泰立,贞观四年(630)朝唐。贞观十四年(640),高昌王麹智盛降唐。唐列其地为州县。 ③西域古国名。即高昌回鹘(西州回鹘)。唐开成五年(840),回鹘被黠戛斯攻破,分三支从蒙古高原西迁,其中一支至高昌立国。北宋时屡贡方物。太平兴国六年(981),其王自称“西州外生(甥)师子王阿厮兰汗”,遣都督来献。宋遣王延德等使高昌。1001年以前,回鹘已向西分布至龟兹(今新疆库车)。1130年,耶律大石假道高昌回鹘西进。约1132年,该国成为西辽附庸;元太祖四年(1209)归降蒙古成吉思汗。元朝在其境内设官、屯戍。1324—1328年间,其地并入※察合台汗国。

猜你喜欢

  • 多居嘉木措

    ?—1683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相传东科尔呼图克图三世哥鲁瓦嘉木措于崇德四年(1639)圆寂后,未转世,而以灵魂附于苏曲河畔一个刚死去的19岁汉族青年,当将尸体送往坟地时,青年忽然复苏,自称是东

  • 温迪痕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亦称“温迪罕部”。分布于统门水(今图们江)流域。部人皆以部名为姓氏,为女真族的白号之姓,受封于金源郡。在女真推行汉化过程中,多改为汉姓温。

  • 哈匝簇

    见“革咂簇”(1603页)。

  • 吾斯

    ?—143东汉时南匈奴王。原封左部句龙王。顺帝永和五年(140),与句龙王车纽举兵反汉,率3千骑攻西河(治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南),招诱右贤王,合兵七八千,围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杀朔方、代郡长吏

  • 埃合里直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又译作“埃合里只”。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录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皆设有瓦里。埃合里直为辽景宗※彰愍宫下之一瓦里。辽圣宗※兴圣宫下有一※

  • 崇兴寺双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位于东京道显州城内(今辽宁北镇)。始建于辽,元、明、清历代维修。为今保存最完整的辽制双塔。塔后为清代重修的崇兴寺,今塔随寺名。以寺为中心,双塔东西对峙,间距43米,形制基本相同,

  • 贺赖

    见“贺兰部”(1776页)。

  • 尔慎

    见“好儿趁”(937页)。

  • 《十二国》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汉文史书。汉文原书已不存。西夏文译者佚名。木刻本,蝴蝶装,面7行,行15字,版口有书名和汉文页码。页面一种为25×19厘米,一种为25.5×16.5厘米。计106面,为卷一、卷二的各一部分。内

  • 萧孝先

    ?—1037辽后族。字延宁,小字海里。契丹族。为辽圣宗钦爱皇后弟,兴宗仁懿皇后叔。辽圣宗时入仕。统和十八年(1000),任祗候郎君,尚圣宗第四女、南阳公主崔八,拜驸马都尉。开泰五年(1016),为国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