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200余华里的临松山下。因第九窟内有一马蹄印,据传为神马所踏故名。石窟群包括马蹄南寺、北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金塔寺、千佛洞等7处。初建于晋,凿于悬崖峭壁之间。据《续敦煌实录》载郭瑀,晋敦煌人,少有操行,东游张掖,师事郭荷;荷卒,瑀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后人扩而大之,增供佛像。现存石窟70余,据考察,其中北朝9窟,隋1窟,西夏3窟,元19窟,明2窟,其余皆清朝所凿。金塔寺石窟保存至今较完整。其窟内泥塑飞天,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是全国罕见之文物。很多壁画、龛像都经后人之手重新绘制雕凿。在石窟构造建筑艺术上可见到与敦煌莫高窟相同的内阵、外阵形式:内有佛殿,外有回廊,里外开龛达49龛的“藏佛殿”,以及上下连续5层19龛室组成的“三十三天”。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 辞不失

    亦译“习不失”。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酒醒”之意。金代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如昭祖子完颜乌古出经常酗酒,屡悖其母,其母徒单氏即把乌古出之子命名为辞不失。

  • 术伯

    见“出伯”(567页)。

  • 契丹原字

    简称“原字”或“小原字”。组成契丹小字的最小读写单位。每个契丹小字分别由1至7个不等的原字组成。据现有资料统计,原字总数为510余个。参见“契丹文字”(1565页)。

  • 库鲁克札萨克旗

    见“和硕特北右末旗”(1452页)。

  • 高州

    渤海王国置。为鄚颉府所辖2州之一(《辽史·地理志》作颉州,疑误)。州治故址今有人说在黑龙江省宾县。辽灭渤海后改名遂州。

  • 脱思

    见“摩伦汗”(2526页)。

  • 峒首

    参见“峒僚”(1646页)、“峒”(1646页)。

  • 达赛

    僜语音译。解放前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使用的一种农具。多选用树枝简单加工制成。圆柱状,长约40厘米,直径约3厘米,一端削尖。用以除草和松土。铁器传入后开始安装长约10厘米的铁嘴,劳动工效大大提高。

  • 药杀水

    西域古河名。见《隋书·西域传》,流经石国(今中亚塔什干)。《新唐书·西域传》:流入中国称真珠河,亦曰质河。又云: “��捍(今费尔干纳)东临叶叶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

  • 铁利部

    靺鞨诸部之一,后为黑水靺鞨16部中的一部。分布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附近。所在历来有多说:一说在伯力(前苏联哈巴罗夫斯克)附近;一说在前苏联犹太自治州境;一说距库页岛不远;也有比定在今黑龙江省挠力河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