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哈玛法

阿哈玛法

旧时赫哲族萨满的一种。赫哲语音译,意为“神的奴才”。简称“阿哈”。因其供奉“德斯库”(娘娘神),又称“德斯库萨满”。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其在诸萨满中的地位,各地不一,有的说为最大的萨满,有的认为其本领小,不能请神附体跳神治病,只能祈祷治瘟病。供奉娘娘神,一般以七杆不同颜色的旗为代表:四海娘娘,专管水里之事,旗为蓝色或紫色;根给娘娘(又称光明娘娘),管天上的事,旗为淡青色;苏言娘娘(亦称黄娘娘),主管地上的事,旗为黄色;余为瘟病娘娘、天花娘娘、疹子娘娘、伤寒娘娘等。神杆供在用木搭的小庙内或挂在屋檐下。旧时赫哲人有天花、水痘、麻疹、伤寒等疾病,请其求神消灾除病。其治病多数地区不跳神,也不穿戴神衣、神帽,只是代患者向降临这些病的娘娘神祷告、祈求,用象祉娘娘神的旗帜拂扫病人及患者屋子,同时将窗户纸剪成长条、三角或方块形扔到外面,认为这样瘟病就被驱逐。有的地区用跳神驱逐病魔。跳神时妇女、小孩不能接近。治病请神有主次之分,治水痘病请四海娘娘,治天花病请光明娘娘,治麻疹、伤寒等病请黄娘娘;同时也把其他娘娘神请来,以便诸神协助驱魔。民间传说,早年“北国鞑靼人”与汉人打仗,汉人屡败,便修筑长城阻止“鞑靼人”入境,然未见效,于是汉人便把天花、水痘、麻疹娘娘送到长城以北,使“北国”不少人患了天花等病,死了很多人,为了对付这些瘟神,“北国”人便创造了阿哈玛法。

猜你喜欢

  • 承化寺

    黄帽派喇嘛庙。俗称“喇嘛库伦”。蒙古名“阿勒泰夏拉苏默”。位于今新疆阿勒泰县附近。清同治九年(1870),大喇嘛棍噶扎勒参主持兴建。有房30余间。盛时有喇嘛200余人。清季曾为西北地区抗俄斗争前哨阵地

  • 额登喀喇

    清代对部分赫哲族的称呼。一作额登哈喇。因其男子不剃发,又有不剃发黑斤之称,俗呼短毛子。史记其所在不尽相同,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中段两岸附近。清咸丰八年(1858),根据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其地割

  • 东本

    藏语音译。唐吐蕃官名。意即“千户长”或“抚千”,司管千户职能,在万户长之下。详见“吐蕃兵制”(769页)、“部落使”(1906页)。

  • 罔氏

    ①西夏党项族姓。 ②党项人宋银州防御使李光妻,一说为党项首领夏国王李继迁母。宋乾德元年(963)二月生子继迁。宋雍熙元年(984)宋将曹光实袭破地斤泽时,被俘。淳化五年(994)继迁降

  • 纳新

    见“迺贤”(1347页)。

  • 咒羊

    西夏党项族出兵前卜法一种。夜间对羊焚香祷祝,再烧谷火散布于僻静处,次日清晨杀羊,剖视肠胃,若畅通则出兵无阻;羊心有血,则不吉。

  • 段末波

    即“段末柸”(1695页)。

  • 怒苏

    部分怒族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县,传说其先民从前居住在丽江、剑川一带,后因纳西族和白族势力扩张,被迫迁至兰坪的澜沧江沿岸,最后又越过碧罗雪山在怒江流域定居。参见“怒族”(1774页)。

  • 青唐录

    书名。又作《青塘录》。1卷。北宋李远撰。远,绍圣年间(1094—1098)武举人,官镇洮(今甘肃临洮),后授右班殿直。元符三年(1100)七月,奉命随军进入湟水流域,占唃厮啰政权辖地。于军前记所经历见

  • 塔喇海台吉

    明代蒙古贵族。汉文史籍作那竹台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第七子。幼亡,无领地,无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