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什达尔汉

阿什达尔汉

约1580—1642

清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纳喇氏。叶赫贝勒※金台石族子,太宗※皇太极舅。清太祖努尔哈赤灭叶赫时,率所属来归,授佐领。后金天命六年(1621),从征明奉集堡、辽阳,论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太宗皇太极嗣位后,奉命典外藩蒙古事。曾出使朝鲜及敕谕归附诸蒙古部落。天聪六年(1632) 与文臣白格、龙什等应明使议盟。七年,随贝勒济尔哈朗等至蒙古鞠狱,因遗失敕谕九道,论罪。后至蒙古诸部宣布钦定律令。八年,察哈尔林丹汗败亡后,与前锋统领武拜等侦察林丹汗子额哲所在。旋奉命至舂科尔,会蒙古诸部,分划牧地,使各守封疆。后令专辖一佐领事。九年,随贝勒多尔衮等率万人取额哲。子托里图谕降额哲及其母,使之举部归降。后领兵略明宣府、大同、入山西境。清崇德元年(1636),授都察院承政。与文臣希福往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部,申明律令。从征朝鲜,获胜。二年,论功,晋三等男世袭。赴科尔沁、巴林、扎鲁特、喀喇沁、土默特等部颁敕诏,清理刑狱。三年,至科尔沁等诸部察审诸事,因徇庇失实,并滥收诸藩贝勒财贿,罢部任,追夺财物入官。旋复任都察院承政。五年(1640),与参政祖可法等疏论时事,请罢议事十人等,为太宗所纳。六年,随太宗围攻明锦州,明总兵曹变蛟夜袭太宗营,因未至御前防护,次年罢承政,降为骑都尉。

猜你喜欢

  • 图布德尼玛

    参见“珊瑚串珠”(1562页)。

  • 唐兀

    又称唐古特、唐兀惕。元代对党项人的称呼。系对党项(tangut)一词的音译。又兼称党项人所建的西夏国。因西夏国领土主要在河西,也称河西,或译为合申。元代唐兀人还保留某些原来的民族文化习俗,使用西夏文。

  • 纳西语音译。含有“奴婢”之意。纳西族封建领主制(土司)地区具有半奴隶、半农奴性质的等级。在云南宁蒗永宁、四川盐源左所等地,约占总户数的29.3%。由家庭奴隶、罪犯、外来人户和※责卡等级下降而来。大部分

  • 绥东县

    旧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原为清内蒙古奈曼旗及喀尔喀左翼旗牧地。光绪三十年(1904),推行“新政”,析其地置县。民国时属热河特别区(后改省)。清末,其地每年秋季马市甚盛,土名“小库伦”。1950

  • 赤水

    古城名、县名。公元四世纪吐谷浑所筑城。故址在今青海省兴海县东南黄河西岸。隋大业四年(608),炀帝遣宇文述等攻取此地,吐谷浑南走雪山。次年置县,为河源郡治所,隋末地复入吐谷浑。唐贞观九年(635),太

  • 平古田大功碑

    碑刻。明隆庆五年(1571)立。张翀撰。记明军杀壮族农民、掠牛马器械等情况。为研究壮族史韦银豹起义事件的实物资料。原碑下落不明。其文载于(光绪)《永宁州志·艺文篇》。

  • 巴哇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又作巴洼族。属西宁卫。居地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境。洪武十三年(1380)归顺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其首领与西宁卫属十一族首领同入贡。宣德元年十二月(1427.1),其族指挥佥

  • 萨迦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贡却杰布(1034—1102)创建。宋熙宁六年(1073),其在后藏萨迦地方建萨迦寺,故名。元中统元年(1260),其第五代祖师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后升号帝师),至元元年(1

  • 石梁长官司

    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元末明玉珍时置。唐元德为石梁、下洞长官司长官。明初因之。洪武十四年(1381)废。永乐五年(1407),唐元德后裔唐朝文(《明史》作:朝文)招徕土民,呈请复职,允之。嘉靖(1

  • 绰罗斯南右翼头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小什克贝勒旗。雍正元年(1723),准噶尔部多罗贝勒色布腾札勒拒附罗卜藏丹津叛,并以其谋告清,以功晋封多罗郡王。三年(1725),授札萨克,建旗。下设4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