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明代四川藏区土司名。洪武三十年(1397)置。治所在今四川康定。以其地酋长为宣慰使。其设置结束鱼通、宁远、长河西三地各自为部的历史。永乐十三年(1415),遣使入朝贡马及方物,并以“西番无他土产,惟以马易茶,近年禁约,生理实艰”为由,请求开市贸易。明廷许开边地市易。二十一年(1423),宣慰使喃哩等24人来朝贡马。正统二年(1437),喃哩卒,命其子加思八僧袭职。成化四年(1468),明廷重申诸番三年一贡例,惟该宣慰司地面仍比岁一贡。六年(1470),因西藏及西南少数民族“朝贡人数日增,岁造衣币,赏赉不敷”,明廷颁定其地二年或三年一贡之例,贡使不得超过百人。十七年(1481),因长河西僧人往往持伪印信番书,冒充乌思藏等地诸王及其他首领入朝领取封赐物,遂定“勘合”之制,由四川、陕西边臣“比号验收”,方可进入内地。其地为联结内地与乌思藏的桥梁,与明廷关系极为密切,故遣使入贡频繁,且人数众多。十九年(1483),其灌顶国师札思八坚灿遣僧人奴日领真等率1800人进贡,四川守臣劾其违例,只许500人进京。后规定每岁“与各寺寨轮贡,数止百人”。尔后,又定其地贡例,隆庆三年(1569)颁定500人全赏,遣8人赴京之制。其宣慰司官员由当地望族首领充任,依例袭替。

猜你喜欢

  • 布僚

    部分壮、布依族自称。亦译“布饶”,意为“我们”。参见“土僚”(64页)。

  • 巴勒布纪略

    书名。有关清代西藏史书。乾隆朝官修。纂成未刊,有手抄本,共26卷。方略体裁。记述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至五十四年十一月廓尔喀侵入西藏之经过。内容系依当时驻藏官员奏疏及清帝谕旨,按日汇编,详记始末

  • 车尔布

    ?—1668清初将领。满洲镶红旗人。完颜氏。一等子叶臣长子。崇德六年(1641),从太宗征明锦州,因功升护军统领。顺治元年(1644),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败李自成农民军,追至九宫山,授云骑尉世职

  • 质孙宴

    质孙,蒙古语音译,又作只孙,义为“颜色”。《元史·舆服志》:“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元代内廷每有朝会、庆典(皇帝即位、上尊号、寿诞、册立皇后与太子等)、宗王来朝或岁时行幸等皆举行大宴,是时预宴者必穿戴

  • 三佛祖

    云南西盟地区拉祜族宗教和政治领袖。清道光至光绪(19世纪)间人。拉祜族。李姓。因传授佛教,以“三佛祖”闻名。当地佤族也视其为西盟地区大头人。曾参加双江、澜沧一带拉祜族农民反清斗争。失败后为逃避清军追捕

  • 赤桑扬敦

    吐蕃时期“七良臣”之一。松赞干布(617?—650)时吐蕃大臣。尼雅氏之子。又号称“不可缺少的四大臣”之一,政绩卓著。早期吐蕃居民均居山上,以岩洞为室,经其提倡,吐蕃居民从山上迁居河谷地带,建石屋以居

  • 博东齐旗

    清代蒙旗之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置。杜尔伯特台吉伯什阿噶什裔。初驻牧额尔齐斯河流域。因惧阿睦尔撒纳侵袭,徙乌兰古木。二十二年,喀尔喀贝子车布登扎布领兵进攻叛军,收伯什阿噶什属户。建旗,使附车凌牧

  • 那斯胡尔萨

    赫哲语音译,意为“狍皮筒被子”。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野外露宿常用的被子。以长毛狍皮制作,口袋形;在开口一头缝有几根皮条。睡觉时将外衣脱去,身入其中,将袋口皮条扎紧,既保暖又防

  • 马瓦拉痕那儿

    见“河中地”(1506页)。

  • 吹吹腔

    白族戏剧。是在※大本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唱腔有20多种,唱词基本上仍采用“七七七五”(前3句7字,后1句5字为一段)的民歌形式。唱腔曲牌按生、旦、净、丑划分。演唱时主要以白族民间乐器唢呐伴奏,配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