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又作俄罗春、俄乐春、俄伦春、俄尔吞、鄂尔吞、鄂鲁春,俗称“栖林(麒麟)”。清代还据其使用马匹与否,有使马部、使鹿部,摩凌阿(满语,“骑马的”之意)鄂伦春、雅发罕(“步行的”之意)鄂伦春等别称。来源于肃慎(一说为钵室韦后裔),是元“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中的一支。内有毕拉尔、奇勒尔、满珲、玛尔涅克等分支。清初散居精奇里江(前苏联结雅河)流域、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等地。后因沙俄侵略,居精奇里江一带的鄂伦春人被迫徙嫩江间,与先后迁来的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杂居错处。现居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黑河、逊克等县市。南迁后,被编入布特哈八旗,分5路8佐,即库玛尔路3佐,毕拉尔路2佐,阿里路1佐,多布库尔路1佐,托河路1佐。隶布特哈总管衙门。由于反对布特哈官员的残酷剥削和沙俄侵略等原因,经黑龙江将军文绪奏请,光绪八年(1882)鄂伦春5路8佐由布特哈总管衙门划出,新建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理其事,治所在黑龙江省龙镇县四站北之太平湾。二十年(一作十九年),又裁撤兴安城总管衙门,由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4城分管。5路8佐亦改为4路8旗16佐,即库玛尔路4旗8佐,毕拉尔路2旗4佐;阿里路和多布库尔路合为1路,设1旗2佐;托河路1旗2佐。操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使用汉文。旧信奉萨满教,今无神论思想有广泛传播。世以游猎为生,辅以采集和捕鱼。民国年间,部分鄂伦春人(主要是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曾定居务农,少数户经营已达一定规模,后因日寇入侵,推行民族隔离政策等原因,使刚刚出现的农业消失。私有制已确立,但还保留不少原始公社制残余。在中外反动势力摧残下,生计萧条,疫病流行,人口急剧下降,1915—1917年间有4111人,1945年时只存2251人,民族濒于灭亡境地。解放后处境改善,1951年在原阿里、多布库尔、托河等路聚居的大兴安岭地区,建鄂伦春自治旗,分散在黑龙江省各县的,也先后建立民族乡。从1953—1957年先后皆实现了定居,并由单纯的狩猎,逐步转为护(保护珍贵动物)、养(捕养鹿等名贵野兽)、猎(狩猎)并举,部分转入农业,均开展多种经营,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人口增至6965人(1990年统计)。

猜你喜欢

  • 胡里纲

    见“蒙古纲”(2326页)。

  • 耶律昭

    辽皇族。字述宁。契丹族。仲父房之后。史载其博学,善属文。现存《答萧挞凛书》,后世论者以为雅健有西汉晁贾之风。圣宗时,统和年间,因兄耶律国留杀奴获罪,受株连,贬西北部。西北路招讨使萧挞凛爱其才,召之门下

  • 兵兔

    见“丙兔”(493页)。

  • 三岩

    地名。亦称三暗、三艾、散演。在金沙江两岸,东界巴塘,南接江卡,北临德格,分上、中、下三岩。旧为巴塘所辖小土司之地。山隘险峻,人口2千户。乾隆、嘉庆(1736—1820)中,常恃险抢掠官商行旅,川藏要路

  • 乌虎里

    见“乌古部”(332页)。

  • 叶尔羌办事大臣

    清代新疆叶尔羌军政长官。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驻叶尔羌(今新疆莎车)。下原设帮办大臣1人、领队大臣2人协办军政庶务,后省领队大臣。衙署有印房、粮饷局等组织,由章京3员、笔帖式3员、委笔帖式15员

  • 玄州

    唐代纳抚※契丹所置州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四月,契丹※辱纥主(部落首领)※据曲(一作曲据,唐赐名李去闾)率众附唐,唐以其地置是州,以据曲为刺史,隶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为唐建契丹

  • 司禾府印

    汉代西域屯田官员印。1959年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东汉合葬墓。桥纽方形,煤精质地,篆书体。通高1.7厘米,边长2厘米。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 迺令思聪

    西夏大臣。党项羌族。夏桓宗(1193—1206)时官居殿前太尉。天庆五年(1198),受遣与枢密直学士杨德先赴金朝谢横赐。十二年(1205)九月,复与知中兴府通判刘俊德赴金朝谢横赐。

  • 纳合蒲剌都

    ?—1218金大臣。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县)猛安人。女真族。纳合氏。承安二年(1197)进士,调大名教授,历比阳令、尚书省令史、彰德军节度副使。贞祐二年(1214),调同知西安军节度使事,历同知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