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逻娑

逻娑

唐吐蕃王朝古都。又称逻些。即今拉萨。位于今西藏中部,拉萨河中游。吐蕃雅隆部落强大后,其首领囊日松赞率部北伐,败原占据逻娑川(拉萨平原)之苏毗部,遂以逻娑为政治中心。至松赞干布时正式以此为都邑。先后建大昭(逻娑祖拉康)及小昭(逻娑热木切)2寺,又于红岩山(今布达拉山)建修行处,置佛供奉。一说2寺分供释迦牟尼(文成公主所带)及不动金刚(尼泊尔公主所带) 2佛像,查拉路甫山摩岩亦雕刻佛像,礼佛敬奉,一时蔚然成风,故称其地为“逻娑”,意为“神地”、“佛地”。另说,相传大昭寺一带原系一片沼泽,遂征百姓以山羊自彭域驮土填之,奠基建寺,遂称该地为“热萨”,意为“山羊(驮)土”。长庆二年(822),唐蕃会盟,于大昭寺前立《唐蕃会盟碑》,申明唐蕃“社稷如一”,世代和睦。明代又先后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连同此前之木鹿寺,形成四大林(寺):功德林、策墨林、希德林、丹吉林。寺院林立。清代五世达赖及第斯桑结嘉措执政时,先后建成布达拉白宫(建于1645—1648)与红宫(建于1690—1693)。成为闻名中外的建筑群体,风格独特,世称一绝。七世达赖时以乌尧颇章及格桑颇章为主,建成罗布林卡(宝贝园林);八世达赖时予以扩建,成为历世达赖喇嘛之夏宫。清廷于此设驻藏大臣,建衙设官,统管西藏。其地有清廷命令设置的噶厦公所、常驻清军的札什城、平定西藏碑、药王山(甲波日山)及关帝庙、布达拉宫与药王山之间的过街佛塔等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古迹。诸大贵族的官邸亦在此四周兴起。以大昭寺为轴心的八角街形成为民间集市,中外商人云集于此。其周围林间、又多处设有林卡,为贵族之别墅。其称沿用至今,现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猜你喜欢

  • 中国民族语言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都使用自己的语言。有15个少数民族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语言,如瑶族使用3种语言,裕固族、景颇族、门巴族使用两种语言。还有一些待识别的民族使用自己的语

  • 斡奢得里

    见“恩州得里”(1870页)。

  • 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

    见“肇州”(2482页)。

  • 万俟普

    字普拔。族属匈奴。太平(治今陕西宜川县东南)人。以雄武著称。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一说五年),随破六韩拔陵于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起义,封太尉。后率众降北魏,封后将军、第二领民酋长。孝武帝

  • 青海所属四十司

    见“西宁管辖四十族”(716页)。

  • 斜黑阿浑

    见“密尔爱玛提”(2122页)。

  • 火主

    萨满教神灵之一。亦称火神。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境内的鄂温克、鄂伦春族地区。鄂温克人尤崇敬火,认为主宰火的是神,它是一位蓬发老太太。每户的火主即他们的祖先,火主死掉这户就要绝根,故生火后不能让其

  • 堆增·扎巴坚赞

    1374—1434藏族高僧。前藏堆章人。宗喀巴弟子。初从直贡巴闻习诸法,以众密乘为上师,研习布敦大师论著,后顶礼宗喀巴,闻习显密教法。恪守戒律,深明律藏,并教宗喀巴其他弟子。辞甘丹寺法台,让于贾策杰,

  • 阿巴

    ①清代布特哈地区鄂温克人的一种猎场。清初因沙俄入侵,鄂温克与鄂伦春、达斡尔等族(史称索伦部)由黑龙江北迁居嫩江流域,多以狩猎为生,各有大体固定的狩猎区。时鄂温克人共有五个阿巴,每个包括若干氏族,清廷以

  • 迦坚茶寒殿

    蒙古国大汗春季行宫。又译伽坚茶寒殿,揭揭察哈殿,意为“明亮白色殿”。位于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北70里。太宗九年(1237)营建于揭揭察哈译(今察罕泊)南,以湖命名,又名扫邻城。春季,诸汗驻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