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辅国公

辅国公

爵名。清代宗室中爵秩之一。沿袭古代武散官之称。在※“清宗室十四等封爵”未定之前,内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别;之后,仍加“奉恩”者概入八分。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时初创九等封爵,以列第六,位居※镇国公下、※镇国将军上。顺治六年(1649),增爵为十等,位次仍旧,定辅国公之子降封三等镇国将军。十年(1653),列爵十二等,此爵位次退居第八。雍正八年(1730),以冠“奉恩”封字。乾隆十三年(1748),终定十四等爵,此爵一分为二,一位次不变,即奉恩辅国公(从俗仍省称辅国公),入八分;一退居第十位,名曰不入八分辅国公。三十九年(1774),复定功恩(报答勋旧)其爵世袭、恩封(以酬帝亲)其爵降袭之制。凡出于恩泽而封者,奉恩辅国公以袭次递降至一等辅国将军为止,即以此等将军爵反复世袭;不入八分辅国公则降至※奉恩将军亦止,亦以此末爵世袭罔替。辅国公,正妻以封夫人,又封侧室一人。此爵缺出,即以其夫人所生一子(如无嫡,可及庶)照例办理;若末缺,此子则与辅国公夫人余子同授应封之爵。奉恩辅国公夫人余子,初封二等辅国将军;侧室之子,初封一等奉国将军;妾媵之子,俱入※闲散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夫人余子、侧室之子,俱封三等辅国将军;妾媵之子,亦入闲散宗室。封前,常例考以满语、马步箭,名曰考封。此外,清廷于游牧蒙古、回部(维吾尔族)中,亦封有辅国公爵,以授蒙古贵族者为多。

猜你喜欢

  • 府兵制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 鲜卑宇文泰所建兵制。由兵牧合一的部落兵制发展而来。初置12军,以诸将分别统率。其成员多为鲜卑人,基本上由贺拔岳的武川军团、侯莫陈悦属下的李弼军团以及“六坊之众”随孝武帝

  • 折箭遗教

    吐谷浑典故。据《魏书·吐谷浑传》载:宋元嘉三年(426),吐谷浑王阿才(又作阿柴)临终前召集子弟20余人进行教诲,命其母弟慕利延将一支箭折之,如命;又命取19箭折之,延不能折。阿才训曰:“单者易折,众

  • 楛砮

    见“楛矢石砮”(2164页)。

  •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有温泉、哈拉河、伊逊河。东接车臣汗部中右后旗,西至萨喇博罗图,南邻本部中旗,北抵本部中左翼末旗及军台。有佐领1。会盟于汗阿林盟。旗札萨克为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从弟锡布推哈坦巴图鲁,

  • 著帐户

    辽代宫户中身份较低的一种人户。来源有二:一为从诸斡鲁朵户中析出者;二为诸色人犯罪没入者。多充宫中杂役,凡承应小底、司藏、鹰坊、汤药、尚饮、盥漱、尚膳、尚衣、裁造等役,及御帐、皇太后、皇太妃、皇后、皇太

  • 俄木布额尔德尼

    ?—1659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部首领之一。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硕垒乌巴什子。为喀尔喀8札萨克之一,属右翼。顺治四年(1647),土谢图汗衮布、车臣汗硕垒因纳苏尼特叛人腾机思及掠巴林部

  • 察哈尔与绥远

    书名。纪霭士撰。内容叙述察哈尔、绥远地理概说、历史沿革、政治区划以及内蒙古自治运动、治蒙应取之途径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文化建设月刊社出版。

  • 慕容宣彻墓志

    唐代吐谷浑人墓志。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刻制。1927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南60里青嘴喇嘛湾。原存武威文庙。1949年后存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志盖篆书《大唐故辅国王慕容志》9字。志文19行,行20

  • 拖克索

    满语,意译,意为“庄”、“庄子”、“屯里”、“屯庄”等。清初汗、贝勒和八旗官员役使阿哈(壮丁、奴仆)耕种的庄园。早在后金初期,辽沈地区已大量存在。天命四年(1619)八月,努尔哈赤曾遣“诸贝勒的包衣八

  • 阿力速擅

    ?—1478东察合台汗国汗族,※吐鲁番统治者。自1464年起多次向明朝进贡;1472年袭破哈密,占据其地,但仍与明朝保持政治和经济关系。1478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