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赫哲语

赫哲语

我国赫哲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由于赫哲语既有满语支语言的特点又有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特点,因此研究者对赫哲语属于哪个语支有不同的意见。早期的分类法把赫哲与满等语言划为满语支,较新的分类法把赫哲与埃文基等语言划分为通古斯语支,但属于与埃文基等语言不同的次语支,即黑龙江次语支(又称那乃次语支)。还有一种分类法把赫哲语等语言划为与满语等语言(西语群)、埃文基语等语言(北语群)相并列的独立一支(东语群)。同意上述第二种分类法的人较多。赫哲语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八岔两个民族乡,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有1400余人(1982),但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讲本民族语言。分奇楞方言(在街津口、四排)和赫真方言(在八岔)。方言之间差别大,彼此不能通话。在国外和赫哲族自称相同、语言近似的有俄罗斯境内的那乃语。赫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赫哲语有7个元音,28个辅音。元音不分长短,复元音多。有不大严整的元音和谐律。既有软腭塞音、擦音,也有小舌塞音、擦音;既有齿龈擦音,也有舌尖擦音。另外,在一些词里仍保留着一些同女真语相一致而与满语不一致的语音现象。上述这些现象接近满语支语言的特点。有7个格,有人称领属范畴和反身领属范畴(缺复数第一人称“咱们”的领属附加成分)。动词有人称形式。这些现象接近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特点。句子结构的成分比较固定,主语位于谓语之前,修饰语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宾语、补语位于动词谓语前。在主从复句中多用人称副动词和带有格附加成分的形动词作从句的谓语,并以此与主句相连。在词汇中同满语支语言相近的词占有较大的比例。表示渔猎生产活动的词语丰富。在词根后粘附构词附加成分以及词素与词素按照一定规则合成都是构词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 乌浒人

    东汉至隋唐时中国南方古族名。亦称乌浒蛮、乌浒僚,唐代称乌武僚、西原蛮、黄峒蛮、峒僚。分布于广州以西,交州以北(今广东、广西一带),集中居住在广西的左、右江流域及钦州、合浦、玉林等地。 《后汉书·南蛮传

  • 兀狄哈

    见“窝集部”(2297页)。

  • 噶勒察

    见“噶尔察”(2499页)。

  • 鹘吕尀

    见“鹘里尀”(2452页)。

  • 段明

    ?—1381?明初云南大理第十二代总管。亦称信苴明。白族。大理人。※段宝子。洪武十四年(1381,一作四年,1371)春,父卒,袭职继管大理。旋受明封为宣慰使。秋,明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30万兵出

  • 崇州

    唐朝纳抚※奚族所置州名。据《新唐书》载,李渊建唐不久,曾置※饶乐都督府以安顿奚族归附部落。武德五年(622),又析饶乐府奚部落民新置崇州,成为唐建奚九州之一。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一作二年),更名北

  • 铁剌里

    辽代阻卜首领。圣宗统和二十一年(1003),率诸部降于辽。同年八月和翌年八月,相继两次亲自朝辽,并请婚,遭拒(《属国表》谓允婚)。二十三年,遣使贺辽与宋和好。后事史不载。

  • 石烈

    契丹语音译。原为契丹氏族的称谓,建国后遂渐演变为相当于“县”和“大乡”的基层行政单位。契丹诸宫卫、诸部族下均辖有数石烈。诸宫与大部族所辖石烈内设有夷离堇、麻普、牙书;小部族石烈设令稳、麻普、牙书,各司

  • 出伯

    元朝宗王。又译术伯、术白。蒙古孛儿只斤氏。察合台汗国※阿鲁忽汗之子(一说作伊儿汗旭烈兀之孙)。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赐银印。率本部蒙古军及探马赤军捍西陲,御海都、笃哇叛军,置营于甘州,兼领瓜州、

  • 丘浮尤鞮单于

    ?—57东汉时南匈奴单于。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名莫。※䤈落尸逐鞮单于弟。原任南匈奴左贤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将兵万余大破北匈奴单于弟奥鞬左贤王,生擒之,又破北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