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赫哲语

赫哲语

我国赫哲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由于赫哲语既有满语支语言的特点又有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特点,因此研究者对赫哲语属于哪个语支有不同的意见。早期的分类法把赫哲与满等语言划为满语支,较新的分类法把赫哲与埃文基等语言划分为通古斯语支,但属于与埃文基等语言不同的次语支,即黑龙江次语支(又称那乃次语支)。还有一种分类法把赫哲语等语言划为与满语等语言(西语群)、埃文基语等语言(北语群)相并列的独立一支(东语群)。同意上述第二种分类法的人较多。赫哲语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八岔两个民族乡,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有1400余人(1982),但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讲本民族语言。分奇楞方言(在街津口、四排)和赫真方言(在八岔)。方言之间差别大,彼此不能通话。在国外和赫哲族自称相同、语言近似的有俄罗斯境内的那乃语。赫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赫哲语有7个元音,28个辅音。元音不分长短,复元音多。有不大严整的元音和谐律。既有软腭塞音、擦音,也有小舌塞音、擦音;既有齿龈擦音,也有舌尖擦音。另外,在一些词里仍保留着一些同女真语相一致而与满语不一致的语音现象。上述这些现象接近满语支语言的特点。有7个格,有人称领属范畴和反身领属范畴(缺复数第一人称“咱们”的领属附加成分)。动词有人称形式。这些现象接近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特点。句子结构的成分比较固定,主语位于谓语之前,修饰语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宾语、补语位于动词谓语前。在主从复句中多用人称副动词和带有格附加成分的形动词作从句的谓语,并以此与主句相连。在词汇中同满语支语言相近的词占有较大的比例。表示渔猎生产活动的词语丰富。在词根后粘附构词附加成分以及词素与词素按照一定规则合成都是构词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 德墨齐

    蒙古语音译,意为“灵巧”、“助手”。准噶尔兀鲁思官员,主管王府事务。内佐台吉理家务,外则负责抽收牧厂税务,差派、征收山南回部徭赋及接待布鲁特使者等。定员2名。

  • 安禄

    ?—1799清朝将领。鄂温克族。姓多拉尔氏(一作索伦杜拉尔氏)。世居西布特哈阿伦河依拉达屯。超勇公※海兰察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三等侍卫。四十九年(1784),擢二等侍卫,赏骑都尉世职。五十

  • 伊什丹巴尼玛

    见“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1860页)。

  • 回纥州府

    唐代前期在回纥地区建立的羁縻州、羁縻都督府简称。贞观二十年(646),唐以回纥首领吐迷度率诸部破薛延陀多弥可汗,奄有其地,遣使入贡,纳其归附。次年,诏以回纥为瀚海府(今蒙古朱尔马台河畔)、仆骨为金微府

  • 杨千万

    前仇池国君主先祖。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汉建安(196—220)年间,曾祖杨腾(一说祖杨驹)为部落大帅,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建安十八年(2

  • 班楞

    藏语音译。后藏地方贵族家族之一。全称班角楞布。家族成员中有:噶准班角楞布索诺木扎什,始见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有关著作。五十七年(1792)奉命往哈剌乌苏地方调查士兵逃亡事;道光十年(1830)

  • 夜郎国考

    论著。有关贵州古国考辨。1篇。元马端临(约1254—1323,字贵与,今江西平乐人,汉族)撰。内容据史籍考证古夜郎国所在地望、社会、习俗等。认为古夜郎国的中心在今贵州,发展到隋唐时期被称为牂柯蛮、东谢

  • 刀歪孟

    明代云南陇川傣族首领。明朝平定麓川之初,即行归附,任陇川宣抚司(治今云南陇川县西南巴弄)同知,正统十二年(1447),以原宣抚使恭项肆杀无辜,刻虐人民,致使陇川为乱。明廷以其为群众信服,命代为宣抚使。

  • 格西多吉周

    元代吐蕃僧人。宋淳祐四年(1244),随萨迦派领袖八思巴至内地归顺蒙古。十一年(1251),八思巴伯父萨班于凉州去世后,八思巴继为萨迦教派法主,循萨班之志,决意将萨班与蒙古所议定吐蕃归顺蒙古的决定付诸

  • 乙习本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称呼。又作“乙斯勃”。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乙习本为※五院部下之一石烈,居北方※乌古之地,《辽史·营卫志》:“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