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贺兰部

贺兰部

匈奴部落名。亦作贺赖。一说部名源于贺兰山,该部“居贺兰山下,因以为氏”。“贺兰”一称源于北方一些古代民族对马的称呼。入塞匈奴19种中有贺赖。首领称“单于”、“莫何弗”。东晋升平元年(前燕光寿元年,357),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部落3.5万归降前燕慕容儁,被封为宁西将军、云中郡公,居代郡平舒城(在今山西广灵县)。北魏初,该部居阴山北麓,与纥突邻部、纥奚部为邻。北魏登国元年(386),拓跋珪因受匈奴独孤部首领刘显(刘库仁子)之威逼及内奸之谋害,北逾阴山,至贺兰部避难。五年(390),与纥突邻部、纥奚部同被拓跋珪大破于意辛山(在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同年,遭到铁弗匈奴刘卫辰子直力鞮的围攻,首领贺讷向北魏请降求救,被拓跋珪解围,归属北魏。六年,遭到后燕慕容垂子慕容贺驎的攻击,兵败赤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黄河西岸),复被拓跋珪解救。皇始二年(397),部帅附力眷联合纥突邻部帅匿物尼、纥奚部帅叱奴根聚众反魏,被魏将庾岳讨平。先后归降北魏者,改姓贺氏。至北魏末,又复旧姓贺兰氏。其后裔在北齐、北周、隋、唐、宋诸朝有不少名将和显宦。

猜你喜欢

  • 亚东商埠

    西藏亚东地方开设之通商市场。光绪二十年(1894),根据不平等的中英藏印续约开设,清朝准英、印政府于此驻扎商务委员,准英商自边界至亚东自由往来与租赁货栈,英人在此有治外法权。清于亚东设靖西关,以限英人

  • 亦剌八里

    见“亦力把里”(872页)。

  • 赤德松赞

    吐蕃赞普。798—815年在位。※赤松德赞之第四子。因年幼执政,大臣疑其是否有能力执政,遂议定先令其试行,故又称“赛纳莱青云”(意为“试行善颈王”)。其兄牟尼赞普执政后期,吐蕃佛寺供养大减,寺院受毁。

  • 哲赫忍耶

    见“哲赫林耶”(1859页)。

  • 阿茂

    ?—1427明代云南顺宁府土官。布朗族。宣德二年(1427),为十夫长,因苛虐百姓,致使顺宁(治今云南凤庆)雄摩等15寨布朗族人不堪统治者压迫,倚山恃险,举行起义。他与土兵80人被杀。同年秋,起义被都

  • 卫律

    汉代匈奴将领。长水胡人。生长于汉地,初仕汉。经协律都尉李延年举荐,出使匈奴,后以延年因故被诛,恐遭牵连,降匈奴,受重用。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受匈奴且鞮侯单于命,案治汉使苏武事,劝苏武归降匈奴,

  • 抛石绳

    撒拉族早期猎具。俗称“炮挂”。制作简单:将一条羊毛绳对折约一臂长,中间对折处缝一块10厘米长短的扁圆形厚布,或用细羊毛线编织成。使用时,将石块放置布上,挥臂使劲旋转羊毛绳,至一定转速,猛然松开羊毛绳的

  • 羊苴咩城

    古城名。又作阳苴咩城、苴咩城、紫城、阳睑,《马可波罗游记》称之为哈剌章城。在今云南大理旧县城西。本系“洱河蛮”所筑,后被南诏夺占,属阳睑,南诏王皮逻阁、阁罗凤、异牟寻相继扩建,自天宝二年(473)始,

  • 噶迥寺

    寺庙名。又称“噶迥多吉英寺”。地处拉萨河下游南岸的热玛冈村,自拉萨西南行约两公里处。建于赞普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时。该寺早已破败,唯噶迥寺建寺碑尚保存完好,碑文共藏文57列,字迹清晰,内载

  • 野里

    见“哈烈”(16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