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议榔

议榔

苗族民间议事会。类似古代※门款制。亦称勾夯、春酒会、里社会议、丛会、埋岩会议等。各地名称不同,性质基本相似。源于氏族议事会,亦是继氏族公社解体后沿袭其旧有的民主选制度而产生的地缘性榔款组织。氏族每个成年男女对于所商讨的族内外一切问题皆有表决权。经协商制定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法规及惩罚条例。每年或相隔几年或更长时间召开一次会议,制定新的榔规。会议由榔头或款首主持,榔头由各寨六方(或理老、长老、寨老、该歪)推举产生。议事会召开时,榔头手持芭茅和梭标(代表权利和权威)向群众宣布新榔规,背诵历史上的“议榔词”。民国年间,始有汉文记载的榔碑或榔牌,立在路口或寨边。榔款大小不等,以一寨或数寨为一小款,几十或上百寨为一大款,榔与榔或款与款之间无统属关系,需要时可组成临时性联合组织。每个榔或款没有常设办事机构。榔头或款首不脱产、无报酬。任期一年至几年不等。会议期间杀牛饮血酒,会众分食牛肉以示牢记榔规。榔款组织的对内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生产劳动,调解民间纠纷,制定共同遵守的新榔规;对外抵御外侮、外患,包括军事行为及血亲复仇等。榔规一经制定,具有强烈的约束力,任何人,包括榔头、理老、寨老等都必须遵守,不得违背。民国年间,政府推行保甲制度,一些地区与榔款组织结合,改变了其农村公社社会组织性质。

猜你喜欢

  • 延津城

    见“延津州”(820页)。

  • 色朗巴

    藏语音译,意为“大少爷”。原西藏地方政府时,※噶伦或大贵族子弟的衔位。他们一出生就有四品官的位置,到13岁时,头上便可梳髻,带金质※格乌(佛盒)。西藏地方政府一切职务先由其挑选,他们在任政府职务时,虽

  • 马本

    藏语音译,意为“军官”。唐吐蕃时已有此称,后藏区仍沿用。解放前四川甘孜藏族牧区基层组织亦设此军职。专司军事,掌握本村寨的武装力量。各部落间发生械斗,负责召集士兵,亲自率众出战。执掌部落转换牧场的组织、

  • 麻吾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西盟佤族中心区对高山耕地的一种称谓。一般是指在山腰以上的土地,这里气候比山麓冷,所种旱稻大多颗粒不够饱满。到解放前夕,耕地虽大部分已为各个个体家庭长期占有,但这种高山耕地因产量极低,

  • 京语

    我国京族使用的语言。与越南语基本相同,越族也称越南语为京语。在我国有1万多人使用京语,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和附近的若干岛屿上。内部比较一致,没有方言差别。京族大多会汉语,部

  • 包勒

    见“格林包勒”(1808页)。

  • 北堂书钞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类书。唐虞世南辑。173卷。世南任唐秘书省秘书郎时,居秘书省后堂,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务;后堂亦称北堂,因在此摘抄所藏典藉,辑成此书,故名。原书分80部,801类,已不存,现通行本为明

  • 南京万户府

    蒙古汗国政区名。元太宗于乙未岁(1235)建。治所故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东15华里之城子山山城。但亦有他说,或说在今吉林省珲春县治以东地,有说为朝鲜会宁西云头城。至元四年(1267)废,地入辽东路,二十

  • 忽石门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哈实玛卫。永乐七年(1409)三月,与葛林等十卫同时设立。十六年(1418)九月,阿都赤等来归,封为千百户等官。据考在前苏联境内黑龙江左岸格林河口。

  • 阿里耀卿

    元曲家。省称里耀卿、又作李耀卿。回回人。先世西域人。长年居松江(今属上海市)。曾为学士,或谓集贤院学士。元曲家、音乐演奏家阿里西瑛之父。擅作曲,以散内闻名。作品意境深邃,生动传神。惜多散失。仅有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