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道堂

西道堂

伊斯兰教派之一。清末民初由回族人※马启西(1865—1914)创立于甘肃临潭旧城。因以《天方至圣实录》、《天方性理》、《天方典礼》等“汉克塔布”(即用汉文写的经典),宣传伊斯兰教教义,故人称“汉学派”。该派有道堂、教主。教主有无上权威,虽非世袭,但职位基本上由马、丁、敏三大家族所支配。主要宗教活动除“五功”外,还重视“圣纪”和教主的忌日,教徒共同生活,从事集体生产,经营商业、农业、林业、牧业。费用由道堂供应。因此,在解放前回民加入者较多,达千余户。该派经营天兴隆、天兴永等10个商号,下设分号,分布在新疆、西藏、四川、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地。有13个农场、9个林场、3个牧场。资财甚富。对教徒控制甚严,规定“入堂教民,须献出其生命及财产之所有,而一切工作、生活、教育、婚丧、馈养等概由道堂为之支配”。重视教育,要求学龄儿童均应入学,办有启西小学、启西女小,毕业后送中学,甚至大学深造。曾受到阁的木(老教)和花寺、北庄等门宦教派之反对,曾遭到马安良,马廷贤等人抢掠和屠杀。为此,该派教主曾一度投靠白崇禧、马步芳等人,以取得生存。

猜你喜欢

  • 乙室奥隗部

    契丹部族名。辽太祖神册六年(921),以所俘※奚族民户所置,为太祖二十部之一。隶南府,置节度使统领,部族军属东北路兵马司(一作东北路女真兵马司)。

  • 主格黎

    古代蒙古萨满教祭祀习俗。古蒙古语音译,意为“以竿悬肉祭天”。据《蒙古秘史》记载,早在成吉思汗的第十世祖孛端察儿(蒙古孛儿只斤氏始祖)以前就流行此习俗。祭祀时,全氏族的成员会聚在一起,将牲畜(或野兽)连

  • 参合陂之战

    北魏与后燕的一次战役。北魏建国后,势力逐渐强大,欲摆脱后燕鲜卑慕容氏的控制,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五月,后燕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兵8万,自五原

  • 岐黎

    古代黎族一个支系。近人又称“杞黎”,内中有一部分还被侮辱性的称作“生铁黎”,形容其“顽如生铁,不服教化”。大多居处五指山腹地,历史上与外界接触较少,受汉族影响不大,主要从事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迄至解放

  • 马褂

    满族服饰。原为清代满族男子上衣,后流行各地。因穿在长袍、长衫之外,袖襟俱短,便于骑乘,故名。满族之初即有。清初为营兵所服,康熙时社会上层着此服,后服者日增,渐成一般便服。为短褂,长仅及脐,平袖及肘,两

  • 大都尉

    匈奴官名。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时始置,分左右。为单于十大重要辅臣之一。位在左右大将之下,左右大当户之上。其号世袭,各有分地。左大都尉驻匈奴东部,右大都尉驻西部。分别统军,指挥作战,为匈

  • 锡喇木伦站

    清代驿站名。内蒙古至古北口驿道上的蒙古站。从赖呼都克80里至本站,100里至噶克察站,南10余里至巴林桥。顺治十四年(1657),多慧公主于此建桥,桥北为巴林王地。

  • 羽林

    见“郁羽陵”(1350页)。

  • 希慕遮

    相传为彝族始祖。据贵州彝文史籍※《西南彝志》载,约西周时代人,住今四川西北部,传31代至※笃慕(仲牟由),生6子,始分布于云、贵、川诸地,称※彝族6祖。

  • 镇西府

    ①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镇西府于巴尔库勒,即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尔库勒”,维吾尔语“有湖”的意思,因巴里坤湖而得名。巴里坤则是巴尔库勒的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