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办事大臣
清朝派驻青海地方行政长官。一称青海办事大臣、管理青海事务大臣、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雍正三年(1725)置。由理藩院从散秩大臣、八旗护军统领、副都统及各部侍郎中简任。3年一换。办事大臣衙门内设司官1员、笔帖式3员,由理藩院派遣,也3年一换。凡青海蒙古29旗及西宁管辖40族之兵会盟、简阅、贡赋、互市等,俱为所管。嘉庆二十二年(1817),复增理贵德、循化2厅“番族”。并协助驻藏大臣筹办粮饷、督饬入藏运输等事宜。辛亥革命后废。
清朝派驻青海地方行政长官。一称青海办事大臣、管理青海事务大臣、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雍正三年(1725)置。由理藩院从散秩大臣、八旗护军统领、副都统及各部侍郎中简任。3年一换。办事大臣衙门内设司官1员、笔帖式3员,由理藩院派遣,也3年一换。凡青海蒙古29旗及西宁管辖40族之兵会盟、简阅、贡赋、互市等,俱为所管。嘉庆二十二年(1817),复增理贵德、循化2厅“番族”。并协助驻藏大臣筹办粮饷、督饬入藏运输等事宜。辛亥革命后废。
见“筑屯卫”(2235页)。
即“巨连”(197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硕隆山卫,并说清代硕隆山在呼伦布裕尔(今海拉尔市)东250里。
即“努尔哈赤”(1262页)。
①金代的纸钞。贞元二年(1154),海陵王迁都燕京后,户部尚书蔡松年请据宋代钞引法,印制“贞元交钞”与钱并用,分大钞和小钞2类。面额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者为大钞;面额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
见“廉米只儿海牙”(2385页)。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祖州城遗址内西北角。由7块花岗岩大石版砌成,高约4米,宽约7米,进深约6米。除前墙左右各一块留出门豁外,其余屋顶、地面、左右后墙均为一整块。建筑年代及用途均不详。辽天显二年(9
1757—?清代青海隆务寺高僧。藏族。出生于森格雄地方。从格西喜饶旦增受戒出家。10岁以夏茸身份入隆务大寺经院学习。20岁从江龙赤干受近圆戒。曾任时轮经院教长,密宗学院法台,整修密宗佛殿。嘉庆十四年(
汉称。自称“甘迪门”,意为“山人”。过去对依靠租种“山主”山地为生的瑶族的称谓。所租土地多是贫瘠的荒山,因自然环境限制,一直保留“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解放前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
即“济木萨”(17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