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莱
钦察汗国都城。又译撒莱。有二;一为钦察汗国创建者、成吉思汗孙拔都所建;一为其弟第四代汗别儿哥所建,故有“拔都萨莱”和“别儿哥萨莱”之称。太宗后乃马真称制二年(1243),西征蒙古军东归后,拔都留驻封地,整治本藩,建都萨莱(前苏联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别儿哥在位时(1257—1266),于城之北建新城,逐渐发展为工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市场。至月即别汗时(1312—1341),迁都于此。
钦察汗国都城。又译撒莱。有二;一为钦察汗国创建者、成吉思汗孙拔都所建;一为其弟第四代汗别儿哥所建,故有“拔都萨莱”和“别儿哥萨莱”之称。太宗后乃马真称制二年(1243),西征蒙古军东归后,拔都留驻封地,整治本藩,建都萨莱(前苏联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别儿哥在位时(1257—1266),于城之北建新城,逐渐发展为工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市场。至月即别汗时(1312—1341),迁都于此。
古代通关津,过口卡时使用的一种凭证,即通行证。汉代亦称“传”。《周礼》郑玄注:“传,如今移过所文书”。刘熙《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传,转也,转移所在,执以为信也。”《三国志·魏志·仓慈传
见“清佳努”(2109页)。
书名。系甘肃省《新增岷州志》、《安西采访底本》、《甘肃巩昌府会宁县乡土志》三种地方志的汇印本。杭州刘子亚私人藏书,1984年上海书店首次影印出版。编撰人不详。《新增岷州志》记事最迟至清同治四年(186
东汉时鄯善王。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与莎车王贤遣使向汉贡献,西域复通。二十一年(公元45年)与车师前王等共18国俱遣子入侍,献珍宝,请汉复置都护,以阻遏莎车之侵扰。未获允,侍子被遣还,乃致书
辽代契丹族创制的文字。有大字、小字两种。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创契丹大字。其后,太祖弟耶律迭剌为更适合契丹语单词多音节和用粘着词尾表示语法关系的语言特点,又创拼音式契丹小字。两种文字的字形结构均仿
藏族部落名。在西藏那曲县境内。为“羌日六部”之一。原称霍尔,亦称霍尔巴达。辖益钦、益琼、普达、如钦玛、德萨玛、守宇妥、达德、拉机、公果玛等9个措哇,俗称“巴尔达格雄古”,意为“巴尔达九部”。统由巴尔达
见“慕容宣赵”(2441页)。
战国时中山国国君。或作祖、桓子。白狄鲜虞人,姬姓。继中山武公为国君,传位时间不详。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中山国被魏将乐羊攻破,魏文侯封太子击为中山君,命乐羊镇守,
元代驿站的一种。以舟楫运送来往使臣。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郭守敬巡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十七年,诏江淮诸路增置水站。二十六年,又于海道置立水站。据《元史·兵志四》站赤款
赫哲族的一支。一作奇楞斯勒。其意一说为“姓齐的人们”,或说“住在江边的人”。为黑龙江省同江县下八岔赫哲人对居住勤得利以上地区赫哲人的称呼;或说是这一地区赫哲人的自称,因其是从黑龙江中游鄂伦春族居住地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