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苏龙珞巴语

苏龙珞巴语

我国自称苏龙的珞巴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关于支属,与景颇语支语言及印度嘎若语支的语言都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暂归入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洛渝地区的西端,使用人口数千。以隆子县拉工地区的苏龙珞巴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3个。塞音、塞擦音一般分清浊,唯舌面中塞音除清浊外,还有清送气音。塞擦音有舌尖前和舌面前两套。有唇齿音和齿间擦音。有5个复辅音,由双唇、唇齿、舌根、喉门的塞音、擦音等和卷舌半元音组成。有18个单元音,分两套,普通元音有11个,卷舌元音有7个。有18个复元音,分两类,一类为后响复元音有12个,由i、u、y、щ介音和主要元音结合而成;另一类为前响复元音6个,由主要元音加i韵尾构成。节尾辅音有m、n、n、η、p、 t、 、 k、 r、 h 10个,其中p、m主要出现在崩尼珞巴语借词中。有3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不大。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变化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10类。量词不丰富,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数词和量词结合的次序是量词在前,数词在后。动词有体语法范畴,在动词后加助词表达。基本形容词常带a33词头。否定副词只有1个,无“不”、“没”、“别”的分别。结构助词不丰富。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数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一般在谓语前面,少数可放在谓语后面。词汇特点: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在词汇中占大多数。单音节词相对较少。派生构词和合成构词都是能产的构词类型。派生词以加前缀为主,加后缀的构词类型相对较少。合成构词的结构有并列、偏正、支配、表述、补充等类型。借词主要来源于崩尼话和藏语,汉语借词相对来说较少。借词主要采用音译方式。

猜你喜欢

  • 马河图

    ?—1864清末贵州回民起义军首领。俗称“三帅主”。贵州盘县人。回族。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与张凌翔率领大坡铺回民起义反清,占领普安厅分城亦资孔(盘县分县)、兴义(今安龙)、

  • 嘻玛

    珞巴族崩尼、崩如等部落对阶级(阶层)的称谓之一。又作嘻玛卜。珞巴语音译,“嘻玛”意为“穷”、“贫”,“卜”意为“人”,即“贫穷阶级”、“贫困户”。※“特列多崩”占有的各项财产如奴隶、牲畜、妻子、土地、

  • 甘肃茶马司

    明代茶马交易官署名。又称甘州茶马司。治所在今甘肃张掖。永乐十一年(1413)置。设大使、副使各一人,隶陕西布政使司管辖。其交易对象主要是凉州、永昌、山丹诸地的回、蒙、藏各少数民族。正统八年(1443)

  • 图瓦

    见“唐努乌梁海”(1925页)。

  • 玄峰年运志

    云南白族之白文古籍。一说即《读史方舆纪要》所引的《绎年运志》或《云南名胜志》所引的《译年运志》,“玄峰”为“绎”字之误。作者及卷数无存。约成书于明初。内容记述大理国主段氏历史。其后撰写大理国史的史乘均

  • 西爨

    古地名和古族名。见于《云南志》(《蛮书》)、《旧唐书》、《新唐书》等。爨为三国时的南中大姓之一,居于建宁郡(约在今云南曲靖地区),被诸葛亮封为“领军”,其统治区亦称为爨,治下主要为叟族。后势力不断扩大

  • 杨景贤

    元末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原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因从姊夫杨镇抚,遂以杨姓称之。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续录鬼簿》称其“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自幼好学,精通汉语文,擅长音律和词赋,致力于杂剧

  • 契丹北枢密院

    见“契丹枢密院”(1566页)。

  • 吐阿钦

    清和民国初期鄂伦春族以※“乌力楞”或※“安嘎(一作阿那格)”为单位出远猎时所设的炊事员。鄂伦春语音译,一作吐嘎钦、吐嘎辛、土阿钦。由众人推举或“塔坦达”(狩猎长或氏族长)指定,一般由年轻、视力不佳、狩

  • 叶喜海顺

    ?—1944近代蒙古王公。内蒙古图什业图旗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袭札萨克和硕亲王。1914年与清皇族肃亲王之女金孟显珍结婚。后得到袁世凯的赏识。1920年认张作霖为义父。1932年9月,任伪满